第4版:吕梁教育

落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行动方案》成果展示·方山篇

方山教育“蝶变”

2024年,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中考均分增幅达47.26分,跃居全市榜首 ,成为全市教育发展最强劲的县。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该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四个优先”工作机制破局开路,全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生动写照。一场从“站起来”到“跑起来”的蝶变,正让“教育强县”建设跑出令人瞩目的加速度。

“教育改变了我家的命运!现在孩子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这次模考冲进了年级前十,我们全家都看到了希望!”在方山县第一中学家长开放日现场,初二(4)班学生高清莹父亲高军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家庭重燃信心的心声。随着该县教育改革举措落地,曾经外流的教学资源强势回归,全县学校焕发新生,教师实现专业重塑,“校校有提升、生生有发展”的教育新生态正在形成。

破局 举旗定向,“四个优先”破冰前行

作为吕梁山区的人口小县,方山县曾深陷教育质量滑坡、优质生源外流、教师信心不足、群众信任下降的困境。2021年,县委、县政府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核心目标,写入全县“十四五”整体发展思路,将其定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之策。在吕梁市委、市政府《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指导下,方山县创新性提出并践行“教育工作优先谋划、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四个优先”战略,同时引入江苏江阴优质教育管理团队,为教育革新注入强劲动能。

改革分三年三个阶段稳扎稳打推进,第一阶段“合作上轨道,教育站起来”、第二阶段“管理上规范,教育兴起来”、第三阶段“质量上台阶,教育强起来”,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到“跑起来”的跨越。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方山县委书记周小云提出,打赢教育翻身仗需战略定力、系统思维、破局胆识和钉钉子精神 。全县上下要教育工作优先谋划,以空杯心态抓改革,以破局思维攻难关,以赶考精神创实绩。教育发展优先规划,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求变转型,从局部修补向系统重构升级,从传统模式向素质教育跨越。教育投入优先安排,基础提质,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改革破冰,构建"能上能下、优绩优酬"的绩效管理体系,汇聚英才,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方山教育实现"三年上台阶、五年创品牌"战略目标,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方山教育的亮丽名片,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教育振兴的时代尖兵,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创新育人的精神高地。

清晰的顶层设计、举全县之力的“四个优先”、刀刃向内的机制革命,为方山教育打造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循环,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攻坚 多维发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方山县以“四个优先”为引领,在关键领域精准发力。

优化布局,资源整合增效。 撤并100人以下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32所,保留提升15所标准化学校。整合马坊、峪口、原一中、原二中四所初中为全新的方山一中,实现优质资源集中与均衡普惠办学。

倾力投入,基础设施跃升。 累计投入逾9亿元,建成高标准的方山高级中学(3000学位)、方山一中新校区(1800学位),完成17所学校提标改造,教育硬件水平跃居吕梁前列。县财政每年专项列支1300万元用于教师奖励,成立方山县兴方教育基金,募集社会捐款3401万元、物资价值1003万元,“政府+社会”多元投入机制成效显著。

深入一线,问题优先解决。 县委书记周小云心怀教育,高频次深入县城一小、二小、大武小学、贺龙中学、职业中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实地调研,倾听师生心声,现场办公解决诸如生源结构、教师配置、生活学习条件等实际困难,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集思广益化解教育振兴难题。

强化师资,人才引育并举。引进方山籍优秀教师12名、研究生学历教师63名,招聘特岗教师80名,充实队伍。选派80名教师赴北京理工大学进修,组织校长、教师培训3200余人次,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出台《方山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规划》《学校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等36项制度,规范教学管理、职称评审、考核评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赋能 “四个融合”激活内生动力

多年以来,优质生源大量外流,留下来的都是家庭困难、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教师教得没信心,学生成绩差,家长更失去了信心,生源外流越来越严重,方山县教育进入了死循环。

方山县借力江阴经验和团队,创新实践“四个融合”,激发教育内生动力。

理念融合,聘请江阴优秀校长(如方山一中李忠、高级中学陈才龙)掌舵,将东部“精细化”“个性化”理念融入方山。

来自江阴的李忠,曾任江阴高级中学校长,是江苏省名校长,有着专业的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经验,2000年曾来方山支教,对方山教育情有独钟,2021年受聘任方山一中校长。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于管理和队伍建设。学校的成长是教师队伍的成长。”李忠校长的到来,给方山一中打开了一扇窗,点亮了一盏灯。

“引进江阴模式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结合方山实际,实现理念的‘本土化’生根。我们正通过精细的流程管理和个性化的分层教学,努力让每个学生获得真正适合的教育起点和成长空间。” 方山高级中学校长陈才龙说。

“江阴团队带来的‘精细化’教学理念,要求备课、授课、批改的每个环节更规范;‘个性化’课堂则要求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差异。现在课堂上尝试的分层任务和课后辅导的精准对接,让学生进入更积极的学习状态,让教师快速成长。” 方山一中本土英语教师张奴平说。

管理融合, 实行职能部门“江阴+本土”双主管制、教研组“双组长制”,通过“传帮带”快速提升管理与学科水平。面对合并初期人员复杂、优质生源外流的严峻局面,细化管理线条,公平公正严格考核,狠抓管理、队伍、生源和质量。

李忠受聘方山一中校长后,面对生源外流、学校合并,人员复杂的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亲自起草拟写了《方山一中管理制度》,细化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线条各个环节,按照管理制度公平、公正严格考核,抓管理、建队伍、抓生源、提质量。

为了遏制优质生源外流的局面,方山县教体局召开了多场小升初家长见面会,县教体局局长任星星每场都参加,讲述方山教育改革措施。校长李忠面对面解答家长的各类问题,“表态式”“承诺式”描绘方山教育未来的样子,给家长吃下了“定心丸”。

一所学校能否办好,教师队伍是关键。

“对教师的管理考核,必须做到公正无私,给教师创造公平的成长环境。要把教师管在学校里、管在办公室里、管在课堂里。用制度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用责任推动老师不断向前,用压力促进老师不断成长。”李忠校长说。

在教学管理上,每项制度设置红线,超越红线,一票否决。以前评选先进、模范教师,学校推荐,老师举手表决通过即可。现在,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考核,差0.1分都不行。学校成立了5人考核小组,5人分别检查考核、5人签字、存档。第一年,方山一中有17位老师因超越红线考核受到影响,有9位老师通过严格考核被评为骨干教师。

在课堂教学上,要求老师上课前备课要做大量工作。一份教案里看提到多少个学生的名字,让每一个孩子被发现、被重视。

“教师不批改作业是最大的犯罪。”这句话李忠校长多次在会议上强调,“作业里才能发现学生的缺失与进步。”

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下课后,老师的办公室了围满了问问题的学生。

能力融合, 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青年教师赴江阴顶岗学习1年,骨干教师跟岗1个月,管理层参与专题培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梯队化发展。

资源融合, 建立江阴-方山初高中教育联盟,定期开展远程教研、联合考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与教学经验,有效缩小区域差距。

人文关怀,积极解决外地教师住房问题(方山一中超半数教职工家在外地),成立方山方兴教育基金,给予教师奖励,解决教职工的生活困难。县委书记周小云多次召开座谈会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县教体局局长任星星、副局长李春平经常深入学校与教职工谈心、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困难,李忠校长个人联系爱心企业捐助30万元用于奖教助学,营造安心舒心的育人环境。

成效 量质齐升,蝶变展新姿

改革成效显著,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高考历史突破,2024年高考二本B类以上达线人数达253人,较2020年增长近8倍;600分以上考生2人,终结方山多年无高分考生历史。

生源强势回流, 初中、高中初始年级招生人数较2022年分别增长46%、76%,家长对本地教育的认可度显著提升。

生态全面优化,通过“四个优先”战略与“四个融合”实践,方山教育在硬件升级、师资强化、质量提升、生态优化上实现全链条革新,成为吕梁教育改革的标杆。

“爬质量提升的坡,过群众信任的坎。我们以爬的姿态,行进在方山教育质量提升的道路上。加以时日,我们一定会给方山县人民交出一份更加满意的答卷。”方山一中校长李忠对未来方山县教育充满信心和决心。

站在新起点,方山县将以现有成果为基础,坚持“统筹兼顾、稳中求进、协调发展”思路,深化与江阴等地合作,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化城乡资源均衡配置,锚定“三年上台阶、五年创品牌”目标 ,力争将方山教育打造为“吕梁教育的一方强县、山西教育的一个品牌”,持续为山区县域教育振兴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方山样本”,奋力攀登“山上教育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