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刊

骑行安全从“头”开始

□ 本报记者 罗丽

上午8点左右,家住市区滨河南路的刘伟像往常一样准备去上班。走到停放在车棚里的电动自行车旁,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车筐里的头盔并戴上。这个小举动,却是生命安全的大保障。

一顶小小的头盔,看似不起眼,但关键时候能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骑乘电动车戴头盔,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可以最大程度保护车主的头部,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在过往人流中,正在执勤的交警闫强对记者说,每天上下班高峰期他都会在主要路口执勤,起初大家不是很理解戴头盔的必要性,现在随着安全意识的提高,骑乘电动车时佩戴头盔渐渐成为一种习惯。

“我戴头盔并不仅仅因为相关部门监督,我觉得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安全负责。”送孩子上学的市民杨女士表示,电动自行车速度快,戴头盔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负责。

车流中,也有不少在建筑工地的务工人员,他们骑电动车时戴的却是工地上的安全帽。闫强随即将其拦停,进行安全教育。“师傅,安全帽和安全头盔同为头部防护用品,但不可以互相替代使用。”闫强提醒,市民在购买头盔时,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口碑较好的厂家生产的头盔,认清是否通过强制性国家标准,查看是否通过3C认证。“在日常检查中,我们发现有个别市民没有正确佩戴头盔,有些市民只是简单地将头盔戴在头上,下方的安全扣并没有系上,或者是系了安全扣,却没有系紧,这些做法会让头盔的防护作用大打折扣。”

骑行安全,从“头”开始。十字路口语音提醒、交警现场劝导……自“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开展以来,市交警部门坚持宣传教育与执法劝导相结合,采取“定点查处+巡逻管控”的方式,全面强化路面治理、规范通行秩序,对现场纠正的轻微违法当事人不予处罚,鼓励违法者参与交通劝导,宽严相济的执法举措产生良好宣传教育效果,推动人们将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为应对有人骑车出门忘戴头盔的情况,市交警支队还在交警岗亭设立了“共享头盔”免费出借服务,为电动车骑乘人员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文明的交通出行环境,离不开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的努力。如今,色彩斑斓的头盔,成为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文明交通新风尚正在吕梁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