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心中,她是病房里的“定心丸”;在同事眼里,她是与死神赛跑的“急先锋”;在吕梁山区的医疗版图上,她是康复之路的“拓荒者”。她就是吕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崔志华。
“吴大哥,手机再看下去,血管该‘罢工’啦!”六月的午后,吕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里,飘着淡淡的药香。崔志华半蹲在病床前,左手轻搭患者腕脉:“头晕减轻了吗?今天的药按时吃了没?”温声细语中透着专业的笃定。
一旁16床的薛大伯笑着打趣道:“崔大夫查房比闺女还能唠叨!”崔志华笑着转向这位“老病友”:“您呀,也得注意,管住嘴,迈开腿,可千万别偷懒!”寥寥数语,笑声在病房里漾开。非她主管的17床患者也忍不住追问注意事项。这份融洽源于她将幽默视为“治疗润滑剂”的智慧,更源于“先把病治好”的铁律。
2008年,崔志华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毕业扎根吕梁,面对科室人手紧缺,“三天一个夜班兼门诊”是常态,“孩子只能‘散养’”是无奈。高强度工作锤炼出她雷厉风行的作风,“别人月均管20个病人,她能管70多个。”同事感慨道。医院业绩突出奖年年榜上有名,背后是她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心内科的警报常在瞬间拉响。
2021年闷热午后,崔志华正在门诊整理病历,门诊走廊突然传来扑通一声闷响。崔志华条件反射般冲出诊室,只见一名年轻男子倒地昏迷——是心搏骤停!抢救车未至,她已跪地实施心肺复苏。汗水浸透白大褂,双臂酸痛不止,五次电击除颤后,监护仪终于重现生命律动。后来才知道,这位“90后”程序员因长期熬夜加班突发心肌梗死,正是崔志华黄金4分钟的跪姿抢救,为他赢得了重生的机会。
同年,七旬老太在CT室突发意识丧失,她远程指导护士心肺复苏,又飞奔现场参与抢救,终将老人从死亡边缘拉回。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百努力。”这是崔志华对生命的敬畏。2023年,她的病例斩获中国高血压精彩病例大赛山西基层赛区一等奖。评审专家评价:“病例展现基层高血压防控的高水平!”。
“老张,今天咱们练握力球,就像给心脏做瑜伽!”在康复训练室,崔志华握着支架术后患者的双手示范。65岁的张师傅至今记得,三年前自己因心肌梗死入院时,连走路都喘粗气。如今他能轻松爬上凤山。“多亏崔大夫把康复计划细化到每餐吃几口杂粮!” 他感慨道。
2019年,面对吕梁山区心血管疾病高发、术后康复缺失的现状,崔志华敏锐行动。她查阅2000余篇国际文献、走访多家权威省市三甲医院后,创新构建“五位一体”康复模式——精准的运动处方、科学的营养指导、贴心的心理干预、严格的戒烟管理,精细的药物调整。为推广理念,她三年举办百余场讲座,建立“心康医患群”全天候答疑。
离石区的李大爷心肌梗死出院后,因腿脚不便、子女远行,康复陷入困境。崔志华主动承诺:“以后我负责您!”三年来,她定期登门监测调整用药。老人手机里珍藏着凌晨两点的用药提醒对话框。这项创新让患者再住院率下降35%,康复的介入让患者的再住院率明显下降。2025年,她当选中国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却淡然道:“看到患者一个个健康起来,比拿什么奖都高兴。”
白大褂下的崔志华极为朴素:一件T恤穿了多年,办公室纸张反复利用。但面对困难患者,她倾囊相助。
作为一名心血管疾病防控专家,崔志华把科普义诊视为使命。她创建的“心康医患交流群”成员数百,深夜答疑是常态。一次,村民王大娘在群里发来视频:自家药箱里的硝酸甘油过期半年。崔志华立即联系乡镇卫生院,三天内完成全镇200余户的心血管药品排查。
吕梁山的沟壑峁梁间,她的足迹遍布。2024年“世界心脏日”,她带领团队在临县碛口古镇顶着烈日为200多名村民义诊,78岁的刘奶奶握着她的手说:“闺女,你们太贴心了”时,崔志华动情地回应:“这就是我选择从医的初心。”
近三年,她深入县乡义诊2600余人次。有村民感慨:“大专家跑到山沟里,连口水都不肯喝!”
在她的推动下,该院联合基层开展心脏康复培训,让党的温暖随白衣足迹传递到农家炕头。
夜幕下,心内科走廊灯火通明,她穿梭于病房的身影,白衣上的党徽灼灼如星,照亮的何止是吕梁山路,更是共产党员对“人民至上”最炽热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