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广告

古村新韵沐春风

□ 本报记者 韩笑

晨曦初露,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泛起微光。临县孙家沟村的明清古院落里,青砖黛瓦熠熠生辉。83岁的王乃祥老人正拄着拐杖,慢慢走向中央军委三局旧址,拐杖叩击石板路的声响,与八十年前的电波声仿佛在此刻共振。

这座集“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于一身的古村,正用红色基因打底、以文明新风作墨,在1.6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全国文明村”的创建答卷。

网格里飘扬党旗红

文明创建有“引擎”

“党员就是要亮身份、担责任,让群众看到党旗就有主心骨。”这是孙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孙家沟村,党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的行动——“1+4+N”工作体系像一张细密的网,把文明创建的责任落到了每个角落。1个党支部统领全局,4个党小组分片包联,6个党员责任区各有专攻。2023年,42次“红色院落清扫”“老党员帮扶”等志愿活动,让党员的身影活跃在古村的每一条巷道。

文明创建光靠党员不够,得让全村人都动起来。孙家沟村的“破题之法”,是那间热闹非凡的“积分超市”。超市里,牙膏、洗衣粉、电风扇等物品摆得满满当当,村民们拿着积分卡来兑换,小到一块肥皂,大到一台微波炉,都成了“文明的战利品”。

68岁的张奴顺老人是积分超市的“常客”。他不仅自己坚持清扫村口的公共区域,还带动邻居一起参与,半年下来攒了不少积分。不久前,张奴顺用积分兑换了一台微波炉。“这不是普通的微波炉,是村里给咱的‘文明奖状’。”老人的话传开后,村民们参与文明创建的劲头更足了。

如今,积分超市累计兑换5000余分,墙上的“积分排行榜”每月更新,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最关注的“热点新闻”“比学赶超”的文明新风,正在一张张积分卡中悄然生长。

红色古韵融新篇

文明根基扎深土

走进中央军委三局旧址,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斑驳的发报机、泛黄的电报稿、珍贵的历史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这里是孙家沟村的“精神地标”,也是红色基因传承的“主阵地”。

为了让红色记忆不再尘封,村里投资300万元修复旧址,从清理坍塌的窑顶到修补开裂的土墙,每一处修缮都力求还原历史原貌。

如今,“红色电波纪念馆”成了热门打卡地,年接待研学团队56批、1.2万人次。纪录片《山沟里的电波》在网络上点击量突破10万+,不少网友留言:“没想到黄土高坡里藏着这么动人的革命故事。”

83岁的老党员王乃祥是纪念馆的“活化石”。“当年红军战士就在这土窑里发报,饿了啃树皮,冷了裹草席,硬是把情报送了出去。”讲到动情处,老人声音哽咽,台下的孩子们眼里泛起泪光。

为了让红色传承后继有人,村里开展“小小红色讲解员”选拔活动,12名小学生穿上军装、拿起话筒,用稚嫩的童声传递红色力量。五年级学生李雨桐就是其中一员,她认真排练每一个讲解词,还跟着孙有根老人学唱当年的革命歌谣:“我要把爷爷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基因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

孙家沟村的文明密码,不仅藏在红色记忆里,更写在明清古院落的青砖黛瓦中。18处古院落是村里的“宝贝疙瘩”,如何让这些老建筑既留住古韵,又适应现代生活?村里给出的答案是“修旧如旧”——投资1200万元进行修缮,保留土炕、厦檐、木雕等传统元素,同时引入地暖、卫浴等现代设施。

“将军院”里,游客可以躺在土炕上听红色故事;“秀才院”中,古色古香的木雕窗棂下,摆着现代茶具,游客们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墙上的书画作品。23院精品民宿各具特色,2023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不少人来了就不想走。“在这里既能体验老祖宗的生活,又不耽误用手机上网,这种感觉太奇妙了。”来自太原的游客王先生说。

艺术赋能添活力

文明成果惠民生

孙家沟村的文化魅力,在艺术赋能中焕发新生。谢永增艺术馆里,一幅幅画作描绘着古村风貌与黄河文明;五届“黄河文明”书画展吸引全国200余位艺术家参展,千余幅作品让古村成了“艺术殿堂”。更让人惊喜的是,村民们把传统文化变成了“致富经”——“电波剪纸”“红色书签”等20余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80万元。孙爱兰的剪纸作品《电波传情》成了“爆款”,她拿着作品骄傲地说:“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如今能挣大钱,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咱孙家沟的故事,这是多大的荣耀!”

文明新风,还在产业发展中惠及民生。散养乌鸡年产蛋50万枚,“电波牌”土鸡蛋成为游客必购品。“鸡生蛋、蛋生钱,日子越过越甜,这都是文明创建给咱带来的好光景!”村民薛飞龙看着自家500只乌鸡,脸上满是自豪。老陈醋作坊里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年产200吨的陈醋香飘省内外,是村里响当当的文明名片。可容纳200人的培训中心里,每年5000人次的团建活动热闹非凡,成了传播文明新风的重要场所。“红色研学+民宿体验”的特色业态,让游客在这里住得舒心、学得深入、玩得尽兴,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更让文明的理念随着游客的脚步传播得更远。

当古村文化在笔墨与手艺中焕发光彩,当特色产业在传承与创新中筑牢根基,文明不仅成为了看得见的风景,更化作了暖民心的实惠。

这里的每一幅画、每一件文创,每一枚鸡蛋、每一滴陈醋,都在诉说着文化传承的温度与产业发展的力度,让文明成果真正扎根乡土、惠及百姓。

新风正气扑面来

文明花开满山村

“红白宴席不超300元一桌,彩礼不超过3万元”——这是孙家沟村《村规民约“十不准”》里的“硬杠杠”。王玉成是村里的“红白事总管”,胸前总挂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最新的规定。有户村民嫁女儿,原本想办10桌婚宴,还计划收5万元彩礼,被王玉成找上门:“咱村的规矩不能破,宴席够吃就行,彩礼少收点,让孩子们轻装上阵过日子,这才是真为他们好。”最终,这户人家按规定办事,婚宴办得简朴又热闹,成了村里的“文明样板”。

村规民约的约束力,不只体现在红白事上。过去,村里偶尔有邻里纠纷,如今大家都自觉按规矩办事;以前,巷道里堆着杂物,现在各家各户主动清扫,连孩子们都知道“不能乱倒垃圾”。五年来,村里实现“零上访”,靠的就是这一条条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约定”。

“规矩定下来,大家都照着做,村里的矛盾少了,人心也齐了。”王玉成说,现在村民们比的不是排场,而是谁更守规矩、谁更文明。

在孙家沟村,文明不仅有“硬杠杠”,还有“风向标”。连续五年开展的“星级文明户”评选,让15家示范户成了村里的“明星”。村里的家风家训馆里,32个家族的传统家训、治家格言挂满墙面,“耕读传家”“孝亲敬老”“勤俭持家”等理念,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孙家沟村村民的心灵。

王新奇家的“耕读传家”家训格外引人注目,下面摆着两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我爹常说,家里再穷,供孩子念书不能含糊。”王新奇擦拭着通知书,眼里满是自豪,“现在村里风气好,村委会还会给考上大学的孩子发奖励,谁家孩子有出息,全村人都跟着高兴。”在这样的氛围里,村里的孩子们学习劲头十足,近年来走出了不少大学生。

傍晚的孙家沟村,路灯亮了起来,照亮了整洁的巷道。这是村里实施“亮绿净”工程的成果——86盏路灯点亮古村夜晚,5000株苗木让村庄绿化率达38%,污水处理站的建成和210户卫生厕所的改造,实现了“污水零直排”,曾经的“污水沟”变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现在村里比城里还干净,空气也好,住着舒心!”村民孙二牛笑着说。

这份舒心,正化作古村迈向未来的底气。投资800万元扩建纪念馆、新增VR电报体验,开发“沉浸式剧本杀”、建设智慧旅游“一码通”,培育10户文明示范民宿、推动“红色文化+生态文明”深度融合……一项项规划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而这一切的底色,正是贯穿始终的红色基因与文明新风。

文明创建的深耕细作,让孙家沟村的红色基因更鲜活、古村韵味更醇厚、邻里情谊更浓厚。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文明的气息,每一张笑脸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这,便是孙家沟村交出的最生动的文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