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三色画笔绘振兴

——临县双塔村的乡村振兴变奏曲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晨雾轻笼临州,三碛公路蜿蜒。

行至临县三交镇西南一公里处,清脆的铜器敲击声隐约可闻,引向一座深植红色基因的村庄——双塔村。这里,正以红、金、绿三色为笔,在黄土高原上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答卷。这里有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火种,有百年铜艺绽放的现代光芒,更有菌棒上生长出的生态希望,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动人故事。

红色双塔:薪火映初心,精神沃土育振兴动能

双塔村,是一片铭刻荣光的红色热土。

1947年4月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后委机关曾驻扎于此,叶剑英、杨尚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身影穿梭在这片土地,毛泽东主席也曾在此短暂停留。这里,曾是连接中央前委、工委与全国的重要枢纽,为解放战争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如今,走进双塔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中央外事组旧址、毛泽东路居等红色遗址静静矗立,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双塔村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矿”。

近年来,双塔村深挖红色资源,全力奏响红色文旅发展强音。2021年,投入千余万元精心修复中共中央后委旧址周边环境。2022年,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党群服务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文化广场、红色旅游农家乐等设施相继落成,基础日臻完善。

“我们希望通过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让双塔村的红色故事广为传颂,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双塔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薛艳峰话语坚定,“这是我们的责任。”

如今,双塔村已成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吕梁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每年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红色旅游的热度持续升温,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动力。

金色双塔:铜艺淬新彩,传统匠造铸致富钥匙

在村东头的铜器作坊里,41岁的薛旭峰正专注地錾刻着一尊铜香炉。从21岁拿起第一把铜锤至今,他的工作台见证了传统手工艺的蜕变。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他将产品从单一的铜铃铛拓展至灶具、风水用品、饰品等多种特色手工制品,并借力互联网将产品销往全国、远播海外。“过去是养家糊口的手艺,如今成了致富的‘金钥匙’。”薛旭峰的笑容里满是自豪。

双塔村传承数百年的铜器铸造技艺曾远近闻名,但传统散户模式难抵市场浪潮。面对挑战,村集体果断创新,推行“公司+农户”模式:成立公司统一品牌、管理、购销;村民入股参与生产,按质按量计酬。此举不仅激活了古老产业,更点燃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目前,全村铜器加工户已发展至30户,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销售渠道不断拓宽。村民们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收入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强。

绿色双塔:生态铺底色,循环农业绘共富新图

村西的香菇大棚中,刘卫勤轻轻掀开菌袋上的保湿膜,一簇簇鲜嫩的香菇正破土而出。这位曾经的打工者,如今是拥有11个大棚的合作社理事长。

“早些年,我在别人的菇棚里打工,一边干一边学,积累一些经验和技术,有了底气后,就决定自己创业。”刘卫勤的临县双塔食用菌合作社如今拥有2个养苗棚、9个出菇棚,近13亩种植面积、9万多菌棒,年收入超20万元。

致富不忘乡亲。刘卫勤的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也成了村民学习技术的课堂,带动了全村香菇产业的兴起。在稳粮基础上,双塔村通过改良品种、引进技术实现增产增收,并积极引凤归巢,成功动员在外乡贤返乡创业,成立了丰苗种植、双塔食用菌、菇倩造林等多个专业合作社,携手村民共奔富路。

双塔村的绿色发展密码,深藏于生态循环之中。玉山养殖公司的600只湖羊采用“林下养殖”,羊粪发酵后成为香菇的优质肥料;2户养鸡大户的5000只蛋鸡,日产有机肥可满足20亩果园需求。这一循环模式,使双塔香菇、土鸡蛋等产品获得有机认证,并借力直播电商畅销一线城市。

“绿色是双塔村的底色,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让生态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双塔村的党员干部们深知这一点。他们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种养产业,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双塔村在生态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暮色四合,双塔村文化广场舞曲欢快。标准化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书声琅琅;村卫生室让村民足不出户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我们要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站在中央后委旧址前,薛艳峰目光投向远处的香菇大棚和铜器产业园,“这红、金、绿三色交响,就是双塔人对乡村振兴最铿锵的回答。”

当最后一缕晚霞消失在吕梁山间,铜器作坊的锤声渐歇,香菇大棚的灯光次第点亮。这座红色热土上的村庄,正用红的信仰、金的智慧、绿的希望,在新时代的画卷上,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