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山县的街头巷尾,常能听到患者们笃定地说:“周末去医院,准能瞅见赵四清赵医生!”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念叨,而是赵四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在患者心中烙下的深刻印记。他身着白大褂,穿梭于诊室与病房,背后是三代从军、十人参军的热血家族,将退役军人“若有战,召必回;褪戎装,守初心”的精神,写满医路与家国征程。
赵四清的诊室,永远是医院里最“热闹”的角落。别的科室周末多少能喘口气,他这儿却从早到晚排着长队,患者们操着不同乡音,带着被大医院“婉拒”的重症难题而来。有位脑梗偏瘫的患者,被多家医院告知康复希望渺茫,赵四清却拍了拍他的肩:“咱试试!”此后的日子里,针灸、理疗、心理疏导,他想尽办法,陪着患者一点点重新学走路、拿筷子。患者家属抹着泪说:“赵医生接的不是患者,是咱全家的希望啊!”节假日在赵四清这儿就是“工作日PLUS版”。别人忙着团圆、休闲,他忙着给患者扎针、调方。医院同事总笑称他是“永动机”,可谁都知道,他是把患者的痛,装进了自己的日程表。那身白大褂,被他穿得旧旧的,却在患者眼里,比任何“专家号”都有分量,因为它意味着不放弃、不推诿,意味着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拼尽全力的医者仁心。脱下军装,换了战场,可“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从未因身份转变而褪色。
赵四清的家,是名副其实的“军人世家”,三代人里走出十位军人,把保家卫国的信仰,刻进了家族血脉。往上数,父辈赵佃其,1925年出生,十二三岁就跟着民兵抗日,小小年纪,跑过情报、送过物资,后来跟着八路军南征北战,从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里闯出来。战场上,他失去了右臂,却从未丢了军人的骨气,用独臂续写着对国家的忠诚。到了赵四清这一辈,受父亲影响,1981年光荣入伍,成了军医。16年军旅生涯,他把“奉献”二字,从父辈那儿接过来,又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执行任务受伤,左侧头部、左耳鼓膜穿孔,却拒绝评残,理由朴素又让人动容:“有工作、有收入,不能给组织添麻烦。”转业到地方医院,这股子军人的担当,也跟着进了诊室——不怕重症、不惧难题,敢接别人不敢接的患者,愿扛别人不愿扛的责任。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精神,在他身上,是面对患者时的“不抛弃”,是对待工作时的“不敷衍”,是把军队里的担当,原原本本挪到了治病救人的新“战场”。再看晚辈们,儿子、女儿、侄子等,循着家族的从军轨迹,纷纷穿上军装。一家三代,十位军人,从战火纷飞的过去,走到和平年代的当下,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奉献与担当。他们把军人的信仰,化作治病救人的坚守、保家卫国的行动,让军魂在家族里代代相传,也在方山县这片土地上,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这是退役军人精神的家族传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使命感,即便身份更迭、岁月流转,“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担当”的信念,始终如璀璨星火,在家族血脉中熠熠生辉。
赵四清,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患者的健康希望,一头系着家族军魂的传承。他用白大褂兜住无数家庭的期盼,用行动续写着三代从军的热血故事。在他身上,能看到医者的仁心,更能看到退役军人精神的厚重——不管在军营还是诊室,奉献的底色,永远鲜亮如初。这精神,是退役军人的群体画像,是脱下军装后,依然以另一种姿态守护家国、守护人民的动人注脚,激励着更多后来者,把“退役不褪色”的誓言,践行在每一个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