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教坛“常青树”高平谦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题记: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一位富有激情、知识渊博且品德高尚的教师,其每一个举动,在他人心中都可能凝结为梦想的种子。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自身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影响着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步入晚年,该做点什么?

退出教坛几十年,他依然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他是图书馆的常客,多次荣获“优秀读者”称号。他把自己最钟情的书籍嚼了个透彻,还把最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与他人一起分享。县里举办“迎奥运”登山活动,尽管上了年纪,他仍然积极主动参加,成为年轻人争相学习的榜样。村里修编村谱需要资助,并没有多少积蓄的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3000元;小区里大大小小的爱心捐赠活动,他总是第一个站了出来……

他就是今年已86岁高龄的柳林县退休老教师高平谦。

读书分享活动中、爱心捐赠活动上、社会公益活动后,每每看到高平谦老师的身影,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上前喊一声“高老师”。这一声“高老师”,是高平谦听得最多的词语,也是他大半辈子最喜欢的称谓,更是对他大半生“言传身教”的最简朴又纯真的诠释。

(一)

1961年,高平谦21岁。

那一年,他从山西师范学院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离石师范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尽管初入教育行业,但他虚心求教、勤谨钻研,很快便崭露头角,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可谓前途一片光明。但到了1962年,受当时国家政策的影响,他不得不选择回到户籍所在地工作。那一年,他来到了柳林县直中学柳林一中。

1963年,他再次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从县城的柳林一中调到贫困山区柳林县成家庄中学。

从行署所在地回到小县城,再从小县城去了一个不起眼的小乡镇:一年多时间,高平谦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这个“跳”于别人而言是从高到低,从优越到贫瘠,足以令人沮丧的“下跳”,而对于高平谦来说,这样的“跳”是挑战是历练更是机缘。

成家庄中学旧址位于柳林县北岳庙村一处背北向南的缓坡上。初建校时,那里墙倒屋塌,瓦砾成堆,只能勉勉强强办两个班。再后来,全体师生一边学习一边劳动,先后建起了4个教室、24孔窑洞、一处厨房和一处简易厕所。

高平谦来成家庄中学的时候,学校已经修建得有模有样了。这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一来到这里,就爱上了这里,决心要在这里扎根。他憋着一股劲,每天“钻”在教育教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大儿子身患重病,急需照顾,他却因忙于教学工作而无暇分身。二儿子都快生了,他却依然坚守在讲台上。每每提及这段往事,爱人陈玉萍委屈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转:“就在我们结婚那天的上午,他还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

那个时期的学生,都沉迷于高平谦的课。不只是因为他是毕业于省城高校的高才生,更多的是因为高平谦的课堂与众不同。不只是因为他是一位会讲数学的老师,更因为高平谦有着独到的教育思维。高平谦会通过各种妙趣横生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数小数、方程运算、几何运用、排列组合,还会拓展到几乎与数学学科完全不沾边的红色教育、远足游学。他常常带领学生徒步十几里,前往抗战时期深受日寇烧杀之苦的石家峁等地游学,并邀请当地老干部、老民兵讲述日寇的暴行和军民英勇抗日的感人故事。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魄,磨砺了他们的意志,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1970年,成家庄中学成立高中班,高平谦承担了高、初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当时,因为条件艰苦,再加上高中班刚刚成立,任务重、压力大,高平谦一下子就病倒了,肠胃病、前列腺炎,让他的身体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为了学生,他常常坚持带病工作。为了挖掘教学的深度,拓展教育的广度,他常常自掏腰包,购买大量的专业报刊和教学参考书。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了学校的每一位老师。

首届高中班的毕业成绩出来了,在全县名列前茅!成绩张榜的那一天,高平谦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二)

一位真正的好教师,并非是他的课有多么精彩,而是他教书育人的思想能真正指引人、启发人、激励人。

1976年,高平谦开始担任学校副校长。他与时任校长马丕义积极践行“开门办学”的教育思想,先后创办过电机制造厂、电石厂等。他们所生产的变压器、电动机、电石等产品,既满足了当地工农业的需求,又为学校增加了集体收入。期间,他们还动员师生开荒种粮种菜,每年生产粮菜四五万斤,基本解决了师生的吃粮补助和吃菜问题。这一做法产生了很好的效应,不仅吸引了全县中学领导、各公社联校校长来参观学习,还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

全面主持学校日常工作以后,高平谦在坚持“开门办学”的同时,还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学用结合,广泛参加生产劳动,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学到劳动本领。学校有一块60余亩的学农基地,他想办法添置了不少扁担、锄、镰等农具,可以同时满足两个班的师生前来参加劳动。学校还创办了造纸厂、砖厂。师生们自己动手挖砖、烧砖。这不仅增加了学校收入,大大减轻了学校的经费负担,还培养了一大批制砖能手。在这期间,学校增修窑洞11孔、教室3间、教师办公室2间,为国家节省资金10万余元。

“开门办学”的实施推广,不仅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激发了山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984年,柳林县成家庄中学中考成绩跃居柳林县全县第二名。

看一所学校好不好,除了要看能否给师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外,还要看校领导能否公平待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平谦在选用任用教师方面坚持任人唯贤,有一年,学校缺一名英语教师,他的弟弟高峰谦正好是英语教师,而且在家待业。县教育局的领导知道这一情况后,首先考虑让他弟弟补这个缺。然而,这个在他人眼中能够端上“铁饭碗”的绝好机会,却被高平谦委婉而坚决地谢绝了。

最终补了这个“缺”的人是高平谦自己举荐的,而且和他没有半点关系。这位老师叫白义峰,一直以来业务精湛,兢兢业业,现在已经退休,但是出于家长、学生对他的良好评价和学校的发展需要,白义峰被学校返聘回来专职从事教研、教务工作。

(三)

1984年,高平谦返回柳林县城工作,先后在柳林县桥东中学担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在柳林县职业中学担任教导主任。回到县城,离家近了,生活条件好了,本该轻松一下,但是他依然以校为家,工作不分上下班,与老师、学生打成一片。在教育教学上,他不仅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更注重他们的品德培养。在学校管理上,他始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桥东中学工作时,有一年一个班缺数学老师,他亲自上阵担任替补,坚持了半年之久。在职业中学时,他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职中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1999年,已近退休的高平谦又先后在两所民办学校,继续发挥余热,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不仅如此,只要是与教育沾边的事他总是特别上心。村里人想集资建校,他知道后马上回村协助村干部东奔西跑,帮忙规划设计,寻找财源。在建设中,他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说服自己的两个孩子捐出多年积蓄,支持村民们建校办学。

今年7月7日,高平谦再次回到他曾奋斗了22年的柳林县成家庄中学。学校校址已从当初那个缓坡上迁到了现在平整开阔的新校区。校园里,教学楼巍然屹立,综合楼设施完备,操场绿草如茵,农业、中药、葫芦等各类实践基地丰富多彩,成果累累:如今的柳林县成家庄中学校容校貌今非昔比,教学成绩连续多年稳居全县前列。

教学楼背后倚山的一处蔬菜大棚内,应季的蔬菜瓜果都上架了,站在大棚门口,高平谦仿佛再次看到了几十年前自己“开门办学”时学校热火朝天的场景

眼前的盛景,更让这位教坛的“常青树”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