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预防更年期骨质疏松,别只盯着补钙

□ 张君娥

“最近膝盖总疼,是不是缺钙了?”“听说更年期容易骨质疏松,我每天吃两片钙片够不够?”经常能听到更年期女性这样的疑问。很多人把骨质疏松和“缺钙”画上等号,一门心思补钙,却忽略了更关键的问题——对于更年期女性来说,骨质疏松的根源不是“补得少”,而是“留不住”,尤其这几点,比补钙重要得多。

更年期女性的骨头,为什么特别“脆”?

要明白这个问题,得先知道骨头的“新陈代谢”:我们的骨骼一直在“拆旧建新”——破骨细胞负责分解老骨头,成骨细胞负责合成新骨头,两者平衡时,骨头才能保持坚硬。而更年期女性的身体里,藏着一个“破坏者”——雌激素骤降。雌激素就像骨骼的“守护神”,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让“拆旧”的速度慢一点。但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会断崖式下降,“守护神”缺位,破骨细胞就会变得异常活跃,老骨头被分解得飞快,而成骨细胞的“建新”速度根本赶不上,骨头里的孔隙变多,密度变低,就成了“疏松的海绵”,稍微受力就可能骨折。

误区1:“钙片越贵,效果越好”

很多人盲目追求“进口钙片”“有机钙”,其实补钙的关键是“够不够”,不是“贵不贵”。普通碳酸钙(比如常见的“迪巧”“钙尔奇”)性价比最高,吸收率能达到30%左右;所谓的“液体钙”“螯合钙”,吸收率和普通钙片差别不大,但价格贵好几倍;每天钙摄入量不能超过2000毫克(约等于6~7片普通钙片),过量会增加肾结石、便秘风险。

正确做法:先算食物中的钙——1盒250ml牛奶≈300mg,1块100g豆腐≈138mg,100g深绿蔬菜(菠菜、油菜)≈100mg。更年期女性每天需要1000~1200mg钙,食物不够的部分,用普通钙片补齐即可。

误区2:“只补钙,不补‘运输队’”

钙吃进肚子里,得被肠道吸收,再送到骨头里,这两步都离不开维生素D。它就像“运输车”,没有它,吃进去的钙只会随粪便排出,根本到不了骨头。但很多人忽略了补维生素D,最天然的来源是晒太阳,每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晒手臂、面部10~15分钟(别涂防晒霜,否则影响合成),就能满足一天需求;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只有深海鱼、蛋黄、肝脏稍多),如果光照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吃补充剂(每天400~600IU即可)。

误区3:“怕骨折,就该少动”

很多人觉得“骨头脆就该省着用”,结果越不动,骨头越脆。骨骼遵循“用进废退”原则:当身体承受重量(比如走路时双腿支撑身体),成骨细胞会接收到“需要变强”的信号,主动合成新骨头;反之,长期躺卧、久坐,骨头得不到刺激,成骨细胞会“偷懒”,骨质疏松会更严重。我们可以选“负重运动”(身体对抗重力的运动),比如快走(每天30分钟,步频每分钟80~100步)、慢跑、太极拳、广场舞,每周至少5次。这些运动能刺激骨骼生长,比多吃1片钙片更能让骨头“变结实”。

更年期防骨质疏松,做好这4步才靠谱。

1. 抓住“激素调节窗口期”最关键!

既然雌激素下降是“元凶”,如果有明显潮热、失眠等更年期症状,且没有乳腺癌、血栓、肝病等禁忌症的女性;那我们在医生评估后,合理补充雌激素,能从源头减少骨量流失,并且定期每年做一次乳腺超声、妇科检查,别自己买“保健品雌激素”乱吃。

2. 补钙+补D,“双管齐下”

日常生活中,我们优先通过食物补,不够再用普通钙片;当然,维生素D也是必须补充,每天晒晒太阳或遵医嘱吃补充剂即可。

3. 运动选对“类型”,避开“雷区”

专家推荐运动宜快走、慢跑、爬楼梯、靠墙静蹲(每次30秒,每天5组,强韧膝关节周围肌肉,保护骨骼);但杜绝剧烈运动,如:跳绳、打球,可能增加关节磨损;弯腰负重,如:搬重物、仰卧起坐,易导致腰椎骨折。

4. 定期做“骨密度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很多人等到骨折了才重视,其实此时骨量已经流失30%以上,很难逆转。建议:65岁以上女性,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做一次骨密度检测;50-64岁女性,若有“母亲曾骨折”“自己曾摔过跤”“体型瘦小”等风险因素,我们需要提前筛查;若骨密度提示“骨量减少”,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骨质疏松药,千万别拖延。

最后提醒大家:更年期骨质疏松不是“衰老的必然”,而是可防可控的。别把希望全寄托在补钙上,抓住激素调节的关键期、坚持科学运动、定期做骨密度筛查,这三点比任何高价钙片都重要。骨头的健康,才是晚年生活质量的底气。

(作者单位:吕梁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