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暑期实践季,各大高校的实践团队奔赴各地,然而“拍照摆pose、表格凑字数”的形式主义仍然存在。一些学生把实践当成任务,在乡村地头摆拍助农照片,却连作物名称都叫不上来;有的团队将社区服务简化为集体签到,调研报告通篇复制粘贴网络资料。这种“雨过地皮湿”的实践,背离了实践初衷,既未真正服务社会,也未实现自我成长。
“打卡式”的社会实践,危害不容小觑。对学生而言,当“打卡完成学分”成为实践首要目标,学生们便会在“如何走捷径”上动脑筋:找熟人盖章证明实践经历,用美图软件美化服务场景,甚至直接购买现成的实践报告。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一旦固化,容易形成做表面文章就能过关的认知偏差,进而影响其价值观塑造。对社会而言,当大量“打卡式”的实践团队涌入社区、农村,不仅无法提供真正的服务,还可能干扰正常秩序,造成资源浪费。
破解“打卡式”社会实践的困境,需要多方发力。首先是各大高校应当改革评价体系。坚决摒弃唯印章、唯报告厚度论成败的粗陋标准,将过程性评价与成果真实性置于核心地位。同时,高校需提供精细化全程支持。从前期引导、资源对接,到实践期间导师的追踪指导,再到后期的反思总结,每一环节均需精心设计,从而全链条确保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学生个人更需提升认知,认识到社会实践不是负担而是历练,任何能力得来皆是不易,需要实践验证。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应当主动开放资源、提供平台,与高校携手建立稳定实践基地,让学生的才智与热情在真实需求中淬炼发光。
实践教育的真谛,在于让青年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实践的本质在于回归“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年在与社会的深度互动中,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