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清晨的阳光洒在文水县西槽头乡的坑塘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几位村民正沿着新修的步道散步,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令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如今,这样的转变正在文水县的村庄里悄然发生,而这背后,离不开“司法+环保”的联动治理新模式。
7月8日,文水法院的干警们与生态环境局文水分局的工作人员一同来到各村坑塘边。他们手持《禁止污染水体令》,仔细张贴在每处坑塘的显著位置。红色的禁令格外醒目,上面清晰写着:严禁向坑塘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废弃物等任何污染物,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可不是吓唬人的。”文水法院法官助理贺旭鹏一边张贴禁令,一边向围观的村民解释,“咱们法院联合生态环境局颁布这个禁令,就是要从源头上堵住污染,让大家能一直享受到这清水绿岸。”
在南武乡的一处坑塘边,村民郭瑞芳看着清澈的水面,忍不住和工作人员拉起了家常:“以前我家就住对面,在家里都能闻到臭味,出门得捂着鼻子走。现在好了,水清亮了,我常和邻居在这儿聊天锻炼,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旁边的权烈娥也连连点头:“改造后环境好多了,下大雨时雨水也能顺畅排走,这真是件大好事!”
张贴完禁令,工作人员们又开始向村民们普及水体保护的法律知识,用身边的案例讲解污染水体的危害和后果。“以前不知道乱倒垃圾还有这么大的责任,以后肯定不会了。”一位村民听完讲解后说。
据了解,文水县近年来分次分批完成了多轮坑塘改造,让许多“臭水沟”变身成了村民休闲健身的“打卡点”。但如何防止污染反弹,实现“改造一片、管好一片、洁净一片”的目标,成了新的课题。
“这次专项行动只是开始。”贺旭鹏介绍,下一步,文水法院将结合坑塘现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联合生态环境局文水分局定期巡查,杜绝违规排污行为,从源头切断污染,努力推动改造后的坑塘实现“长治久清”。
如今,在文水县的乡村里,昔日的黑臭坑塘正逐渐焕发生机。“司法+环保”的联动模式,不仅守护着一方清水,更守护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泽鑫 雅芳 钮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