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我市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成效显著

本报讯 (记者 罗丽) 俯瞰柳林县庄上镇前元庄村,街道井然有序,广场宽敞开阔,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学校、村卫生室、健身设施等公共设施也一应俱全,共同勾勒出一幅社区式新农村的崭新画卷。过去的前元庄村,因煤炭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地表沉降严重,生态环境受损,自2020年10月新村建设完工后,水、电、暖、路、网全面接入,村民的房前屋后绿树萦绕,良好的生态让群众的幸福感倍增。

昔日的采煤沉陷区蜕变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我市系统推进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作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举措、夯实基础,全力推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市因地制宜完成采煤沉陷核心区治理160808亩。

采煤沉陷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采煤沉陷区治理中,我市依据矿山地质环境所处的地理条件、灾害环境类型,遵循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以推动煤矸石综合利用和新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核心,分类施策,科学施工,通过煤矸石回填、土地复垦、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部分沉陷区土地复垦为耕地或林地,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针对采煤沉陷区点多面广线长、影响人口较多的特点,我市采取集中安置、就近安置等多种安置模式实施搬迁安置工程,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加大采煤沉陷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让安置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十四五”期间,我市共避险安置居民3036户,建设和完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21处,修复和新建各类道路58公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9881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为确保搬迁群众持续增收,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我市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资源,在方山县、中阳县积极推进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建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当地山清水秀、地广草丰的独特优势,方山县积极推进肉牛规模化养殖与产业化经营,发展成型养牛专业村26个,年均收入20万元以上养牛专业户1630户,散养户年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全县初步形成了“肉牛品种改良、农户繁殖、规模育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一条主链和牛粪再生利用、饲草种植加工、纯粮白酒酿造三条辅助链。中阳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平台,通过政策扶持、园区集聚、科技研发、品牌创建、开拓市场、参与木耳生产和制定栽培技术地方标准等,积极培育木耳产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引领、示范带动,持续推动木耳产业发展。推动菌棒厂、采摘园、销售、产品包装等周边产业实现产值近1.5亿元,增加固定投资4亿余元。

“我们将着眼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全面提升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实效。”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