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杨毓海:铁血忠魂映初心

□ 刘朵朵

杨毓海讲述参战经历

七月骄阳似火,临县一位94岁的老人静静坐在门前。他就是杨毓海,胸前那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闪耀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高宇峰馆长带领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这里,眼前的老人,用他那双饱经沧桑的手,轻轻摩挲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段尘封已久、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就此缓缓拉开了回忆的帷幕。

从“后生娃”到警卫员

杨毓海老人回忆:“那是1947年,彭老总在临县征兵,800多个后生娃整齐列队,满心期待地等待着检阅……”

“连长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在列队的战士面前来回踱步,犀利的目光如鹰隼般反复扫视着每一个人。突然径直走到我跟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开口说道:‘小鬼,你出列,我带你去见首长!’当时18岁的我心脏剧烈跳动,既紧张又兴奋,怀着忐忑的心情踏出队列。就这样,我幸运地成为了彭德怀司令员的警卫员。”

自此,杨毓海老人踏上了一条遍布荆棘却又闪着荣耀光芒的道路,开启了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传奇征程。

在随后漫长的七年时光里,杨老亲身经历了西北战场一场场惊心动魄、惨烈无比的战役。在一次1948年战斗中,马家军的骑兵如汹涌的潮水般席卷而来,长刀闪烁着寒光,战场上顿时血雾弥漫,一片修罗地狱的景象。战斗的残酷超乎想象,混乱中,敌人砍杀的两颗头颅重重砸在他身上,他轰然倒地,生死就在一线之间……

死人堆里的赤胆忠诚

杨老回忆道:“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呛得人喘不过气。我在死人堆里一边艰难地往前爬,一边寻找着彭老总,大概爬了七八米,突然看到浑身是血的彭老总!我迅速检查彭老总的身体,万幸的是,彭老总并未受伤,只是被炮弹的强烈冲击震昏了过去。我心急如焚,当机立断,拦下了路过的担架队,在漆黑的夜里,马不停蹄地将彭总送回延安。毛主席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小杨同志了不起,你救了党的好干部’!”这段往事,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心中对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充满了敬意。

把党员身份刻进生命

1953年,杨毓海怀着对老母亲的深深思念,回家探亲。当时村里事务繁杂,矛盾重重,急需有人挑起重担。看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他临危受命接过村支书的担子,原本说好只干一个月就回部队,却没想到,这一留便是一生。在部队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早已融入血脉,深入到村里的事务中后,他看到了村民们生活的艰难困苦,一桩桩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像大山一样压在他的心头。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瞬间被点燃,他深知,老百姓的幸福就是自己的责任。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返回部队,放弃了回到彭老总身边的机会。此后的岁月里,他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乡村的建设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百姓的庄严承诺,在家乡这片热土上,书写着属于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篇章。

94岁仍在续写忠诚

在村民的心中,杨老有个始终不变的习惯,令人印象深刻。每逢村里集体开饭,他总是默默地搬来一个小板凳,安静地坐在最不起眼的末位。有人看在眼里,于心不忍,上前劝说道:“您年纪最大,为村里操劳了一辈子,您先吃。” 可杨老总是微笑着,语气坚定而朴实:“我是党员,我最后吃。”这句简单却有力的话语,这份深深铭刻在骨子里的纪律性,恰似一面明亮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一名老党员对初心的执着坚守。大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杨老那句斩钉截铁的“我是党员”,也成了村里最具分量、最令人动容的话语,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访谈接近尾声,杨老遗憾地表示:“总觉得为党做得还不够,可年纪大了,想干也力不从心了……”高宇峰馆长紧紧握住杨毓海老人的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杨老,今天的访谈,对我们而言,是一场震撼心灵的深刻洗礼!当年,在枪林弹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您凭借着机智勇敢,从死神手中救出了彭老总。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抗美援朝的辉煌胜利。回到家乡,您扎根基层一辈子,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您用70多年的党龄,把‘共产党员’四个字活成了标杆!可以说,正是像您这样无数的革命先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今天这条幸福和平的道路。您不仅是人民的大功臣,更是我们新时代共产党人心中永远的旗帜,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看着94岁高龄杨毓海老人,依然不辞辛劳,坚持发挥余热,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年轻一代既深受教育,又倍感振奋!我们一定以杨毓海老人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吕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