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让银龄岁月焕发别样光彩

——离石区委老干部局织密“幸福养老网”小记

□ 本报记者 高茜

“小王啊,今天老年食堂的红烧肉炖得酥烂,配着杂粮饭吃正好!”正午时分,离石区滨河街道永宁社区老年食堂里,78岁的退休干部李大爷端着餐盘,乐呵呵地和社区工作人员唠着嗑。不远处的书法教室里,几位老人正挥毫泼墨,墨香与食堂飘来的饭菜香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暖意融融的晚年生活图景。

这正是离石区委老干部局创新工作模式的生动写照——通过织密一张集各方之力的“幸福养老网”,让老干部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热气腾腾。

走进文昌路社区服务中心,琴声悠扬,舞蹈班的阿姨们正跟着节奏排练;隔壁的日间照料室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打扑克,时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在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的老年大学教学活动点让社区里的“银发乐园”越办越红火。

“以前总觉得退休后日子空落落的,现在下楼就能上课、聊天,邻居们互相帮着取个快递、捎个菜,比住独门独院热闹多啦!”刚上完绘画课的张阿姨举着新作的牡丹图,笑得合不拢嘴。

这样的热闹,源于离石区委老干部局构建的“六方联动”机制。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医院、学校、志愿者队伍拧成一股绳,承诺每年为老干部办一件贴心实事。

社会力量送来的关怀更贴心。志愿者小陈每周三都要去看望90岁的王爷爷,帮着打扫卫生、代购药品,陪老人唠唠嗑;社会办医机构提供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会定期到老人家里量血压、做检查;红色故事分享会上,老党员们听得热泪盈眶,经典诵读活动里,大家齐声吟诵的声音传遍楼道……这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把温暖送到了老干部心坎上。

企事业单位的“助力清单”也越列越长。医院为老干部开通就医绿色通道,提供“五优先”服务。文化类社会组织举办的红色故事分享会上,老党员们讲起当年的战斗经历,台下听得眼眶发红;就连辖区里的商户也来搭把手,邀请退休工程师给青年员工做技术指导,不少老干部重新拾起“老本行”,继续发光发热。

“叮——”赵大爷的智能手环突然震动,永宁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上便跳出预警:“血压偏高,建议休息监测”。不到5分钟,电话就打了过来:“老赵,刚看数据有点波动,下午我过来给你复测下?”这让患高血压多年的赵大爷连连感叹:“现在的科技真神!以前跑医院排队,现在在家躺着就能被‘盯’上,比子女还上心。”

这样的“精准服务”,来为每位老干部建立的“需求档案”。工作人员像贴心管家般精细化服务,给患糖尿病的周阿姨安排每月上门体检、用药指导;为独居的孙爷爷每天送热乎饭菜;帮爱下棋的郑大爷约棋友……“就像有个贴心小管家,啥都替我们想到了。”老干部们常这样说。

市场化服务带来更多便利。商超的“老干部折扣”让买菜购物更划算;65岁的郭师傅帮82岁的陈奶奶买菜,攒下的积分将来能兑换服务;家里要装扶手、换防滑地板,打个电话就有专业团队上门设计……“点单式”服务让老干部按需“下单”,省心又省力。

“幸福养老网”能越织越密,离不开坚实的“钱袋子”和“监督哨”。每个社区都设立了老干部工作专项资金,用于购买社会服务、场地建设和活动开展,真正实现了让各项服务有钱办事、有人管事。

更让人放心的是“服务体检”制度。老干部代表、社区工作人员、专业评估师组成考评组,对着服务清单打分。比如老年食堂的饭菜种类能不能再多些、智慧设备的操作能不能再简化点这样的问题,都能被关注和被解决。这种定期对服务质量、项目成效进行评估的机制,促使了大家能及时反馈问题并督促整改,确保社会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推动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如今,老干部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养老不再是简单的照料,而是有温度的陪伴、有尊严的生活。全社会共同编织的这张“幸福养老网”,正托举起老干部们有尊严、有乐趣、有温度的晚年生活,让“银龄”岁月焕发别样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