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海砚 王洋
垃圾堆积、路面坑洼、管网失修,业主与物业矛盾重重……一年前,市委北门高层小区还深陷物业管理的困局。而如今,电动车、自行车停放有序,楼道干净整洁、灯光柔和明亮,地下室空间规范安全,这个住着200多户600余人的高层小区,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不仅刷新着居住环境,更重塑了基层治理新格局。其以党建为引领、居民为主角的自治实践,为破解我市城市小区“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的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城市小区治理中,物业公司与业主的矛盾由来已久。物业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常通过压缩成本、简化服务追求利润最大化。业主则期盼优质服务,希望物业维护好公共设施、保障居住安全、及时处理诉求。这种目标差异导致的现实矛盾,在新建小区尤为突出。市委北门高层小区是典型的新建小区。在小区老住户成永生看来,不同于新建小区的老旧小区、村改小区、安置小区,其邻里摩擦、楼宇矛盾等多多少少还受宗族关系、邻里文化、居民认同感等影响,生存状态、日常交集相对稳定。而新建小区居民之间几乎没有利益趋同、价值共建等约束,只能靠居民自愿自觉自省,要让这些实现共鸣,首先得实现业主自治,让业主自己管理小区、治理小区。
市委北门高层小区更为特殊,600多个居民中党员人数超过200人,其中不乏退休的处级以上干部,组织力量本应强大。但自2011年入住以来,一直没建立党支部,宝贵的组织资源长期沉睡。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让物业公司与业主长期陷入零和博弈:物业以利润为先,业主渴求优质服务却维权无门。日积月累,不仅出现垃圾堆积、路面坑洼、管网失修等表面问题,更有物业服务勉强维持、居民深感权益无力维护等现实问题,“家的温度”逐渐消失。
新时期,物业矛盾成城市治理痛点,物业公司追求盈利最大化和业主追求服务最大化的矛盾,让不少新建小区陷入“服务缩水—费用拒缴—品质再降”的恶性循环。“是得有人管管了”成为市委北门高层小区居民的共同呼声。
自治的关键在于自主,根本是重构治理主体。市委北门高层小区的转变,就始于一场从“被动管理”到“业主自治”的觉醒。
成永生担任过吕梁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2023年,退休后的他积极参与吕梁市委北门高层小区党组织建设工作,并被选举为党支部书记。后又开始筹备建设业主委员会,经过超70%的业主参与投票,成永生当选为业主委员会主任。2024年4月1日,小区顺利完成与原物业公司的移交工作,正式接管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
该成立的成立了,该接管的也接管了,但大部分居民并不看好小区自治,认为是“换汤不换药”。在一些居民看来,要真正实现小区自治,业主委员会必须得有一帮子有权威的人担起责任并得到认可,而且这些人必须做到公平正义,有爱心,有贡献精神。成永生带领业主委员会成员积极宣传自治的好处,也通过自身示范引领让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了自治的好处。2024年3月,小区下水管被水泥堵塞,污水倒灌至地下室。当时的业主委员会还未接管小区,但成永生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协调城市管理部门进行维修,及时解决了居民的困难。
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小区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收费标准,所有收支适时向业主公示,确保公开透明。与之前物业相比,现在物业服务人员从原来物业公司接管时候的13人精简至7人,节约人工费用约10万元。这些节省下来的费用全部用于提升服务质量,公共部分维修得以全面保障,门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通过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服务质量,让居民切实享受到了业主自治带来的实惠。
居民提出修建电动自行车充电棚的建议,业主委员会充分采纳建议并组织实施,项目投资6万元,新安装充电桩38个,有效解决了小区100多辆电动车的停放与充电难题,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提升了小区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了因私拉电线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初,共有60余名居民为小区治理建言献策,收集到意见建议87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业主委员会成功解决小区楼道破损、公共区域地板松动、楼道灯光维护、院内地面坑洼、停车棚以及水电消防设施破旧等一系列问题,让业主真正成为小区治理的主体,体现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类似这样的做法还有不少,这些做法不仅解决了居民眼前的困惑,更为重要的是居民们对自治有了新的看法,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业主自治带来的诸多变化。
于居民而言,不会过多关注自治的成效,他们所关注的是小区生活环境会不会有大的改观,自己的诉求能不能得到及时回应,能不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
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市委北门高层小区第一时间在四个单元门口设立了意见箱,并通过选举产生4个党小组组长和27个业主代表,并建立全体业主群和物业管理群。党小组长和居民代表负责征求居民的意见建议,确保居民的诉求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党组织,党组织的决策也能更好地惠及广大居民。这种完善的组织架构,为小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对于重大事项,业主委员会会组织召开业主代表大会进行集体决策;日常事务则由业主委员会集体决策。这种科学、民主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避免了个人决策的片面性,使小区治理更加规范、有序。
自治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就体现在居民自愿自觉自省的意识中,小区退休老检察官老陈主动担任小区调解员,成功化解房屋漏水、房屋装修扰民等3起邻里矛盾,将居民纠纷化解在小区,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升级,维护了小区的和谐稳定。
市委北门高层小区的实践表明,居民自治不是简单的“自己管自己”,而是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治理体系,其成功经验带来多重启示:
——小区治理中,党组织不仅协调资源,更凝聚共识。党支部面对下水管堵塞危及楼基的紧急情况,迅速协调城市管理局抢险维修,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树立公信力。“党建+自治”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自治指引方向。
——新建小区居民背景多元、需求多样,却在自治中实现“216户需求”到“1份共识”的转变。关键是建立便捷参与渠道:意见箱收集静态诉求,微信群处理动态问题,居民代表参与决策监督,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参与治理的切入点。正如居民所说:“自己的事情自己管,不仅问题解决得快,住得也更舒心。”
——小区明确“三重一大”事项由业主代表表决、日常事务由业委会集体决策,构建规范运行机制。面对快递丢失索赔、下水道维修争议等问题,业委会通过完善制度、明确责任边界,既保障居民合理权益,又避免自治陷入“无限责任”困境。这种“有边界的自治”,让治理既有活力又井然有序。
小区换新貌,居民有话说。今年86岁的业主刘瑞华逢人便夸:“以前是物业管业主,现在是业主管物业。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我们业主说了算!”刘瑞华大爷在与记者交谈时风趣地说道。
治理好不好,居民说了算。如今的市委北门高层小区,不仅环境焕然一新,房屋售价、租赁价格也明显上涨5%~10%,更重要的是居民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从“事不关己”到“主动参与”,从“互相抱怨”到“互助共治”,这种精神层面的转变,应该成为全市城市小区业主自治借鉴的模式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