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少伟
“嗡嗡嗡……”7月21日清晨,在孝义市广袤的玉米田上空,一架架无人机穿梭往来,精准喷洒的雾状药液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螺旋桨掀起的“科技风”掠过玉米须,沙沙作响的叶片仿佛奏响数字农业的序曲——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吕梁山区“一喷多促”飞防作业的缩影,更是吕梁现代农业以科技之翼守护“中国饭碗”的真实写照。
眼下,正值玉米生长发育的“黄金期”,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今年,孝义市秋粮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7万亩,其中作为主力的玉米种植面积就有21万亩。为了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孝义市农业部门果断出击,亮出“一喷多促”这一“秘密武器”。
“这种集成化的农业管理技术,通过混合喷施叶面肥、抗逆剂、调节剂、杀菌杀虫剂等进行‘三合一’混配,相当于为玉米定制‘营养处方’,一次喷施实现促苗壮稳长、促籽粒灌浆饱满、促抗逆能力提升,防虫防病,促单产提升等多重功效。”孝义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李志蓉形象地解释道。
张有生是孝义市有名的“种粮大户”,也是该市评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富塘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托管了耕地1500多亩,变“小田”为“大田”,让村民“坐地生金”,不仅让小块的土地“活”了,也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今年,市里组织开展“一喷多促”作业让他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单架无人机一次装载约50升药液,飞行6-7分钟即可完成约20亩地的精准喷洒,不仅效率远超传统人工方式,防治效果还得到显著提高,每亩可增产30-50斤。”富塘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有生点评道。
孝义市的“一喷多促”行动,仅仅是吕梁市积极拥抱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吕梁山腹地的中阳县下枣林乡阳坡村,无人机研学基地的嗡鸣声,正在山谷中回响。这个曾经资源禀赋薄弱的小山村,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农业领域,阳坡村依托“月宫一号”团队,促成了中阳木耳“良种飞天”。同时,该村还围绕特色羊产业,建立了实体化的“科技小院”,精准对接专家技术,吸引高校师生参与乡村实践。
“以前放羊早出晚归,风吹日晒,非常辛苦,现在有了无人机巡山,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羊群动态,还有专家指导科学喂养,真是省心又增收!”养羊大户王大叔兴奋地说道。阳坡村还创新构建了“产供销一体化”的闭环,精准对接高校消费市场,实现了羊肉“从基地到餐桌”的高效直达。
食用菌是吕梁市“985重点产业链”建设的一条重要产业链,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传统产业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临县城庄镇的每一个清晨,都伴随着菌棒生产线的轰鸣声醒来。作为全国唯一以枣木香菇为主导的国家级产业强镇,城庄镇将“特”字诀融入产业基因,全镇21家香菇企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年栽培菌棒数量达1500万棒,年产值高达1.5亿元,带动2400余人年均增收2万元。
2018年,王海燕带着技术回乡创办的山西菇隆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如今已建立了年产2000万棒的菌棒深加工中心,带动500户农户种植香菇,实现了共同致富。
“传统种菇靠天吃饭,现在靠算法‘喂’菌丝。有了这套智能化系统,菌棒成活率显著提升了。”在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LED灯带的闪烁中,车间宛如科幻片中的“植物工厂”。王海燕专注地盯着新引进的智能化温控系统的屏幕感慨着。
从孝义市的“一喷多促”作业,到中阳县的无人机研学基地,再到临县的智能化香菇大棚,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共同勾勒出了全市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美好图景。
我市各地的丰富实践正在生动地证明,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引擎。只有不断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我们努力让农业产业融入更多科技元素,让群众的‘中国饭’端得更稳、更香!”市农业农村局部门负责人表示。
如今,当无人机群再次掠过吕梁山巅,这片黄土地上的景象已悄然改变,这里正成为科技助力乡村发展的前沿阵地——在这里,传统与未来握手,丰收的希望与科技力量相伴同行,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壮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