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广告

业兴乡村美 幸福踏歌来

□ 本报记者 罗丽

盛夏时节,步入汾阳市栗家庄村,一股文明和谐的新风扑面而来。“永葆先进性 永远跟党走”“弘扬传统美德 倡导精神文明”……从进村道路两侧的灯杆,到主街主道整洁的墙体,再到精心打造的“文明街”,主题鲜明的文明创建标语随处可见,宛如道道流动的风景线,无声地浸润着村庄的每个角落。村文化广场上,村民正踏着鼓点翩翩起舞,整个村庄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村风村貌改变了,上下水、天然气现在全有了,老百姓精神面貌好了,幸福指数提高了……”55岁的李翠香谈起村里的新面貌,笑意盈盈。近年来,栗家庄村以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文旅融合、生态创优、多元治理”的发展道路,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将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积极引进新兴产业,持续壮大集体经济,精心培育文明乡风,以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该村先后荣获国家级“美丽乡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等众多荣誉,今年又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这让栗家庄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党建领航 筑牢基层治理“压舱石”

文明创建的根基在于党建引领。夏日的栗家庄村绿意盎然,“牢记初心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党的历史 弘扬党的传统”等红色标语不时映入眼帘,厚重的红色文化和秀美的乡村风情相融,如同红色沃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谁能想到如今物富人丰的栗家庄村,在二十多年前有的只是几棵老枣树、一座倒塌的旧戏台以及村后面一片黄澄澄的土坡坡,集体无经济,村民无收入,办公无场所。时光车轮滚滚而过,栗家庄村集体经济从负债累累到现在已达到一亿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500元提高到现在的28500元。

时间拨回至1998年6月,36岁的朱继尧从教师岗位返乡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把乡村视作自己人生的“新战场”。村穷人心散,复杂多样化的村情从何入手?朱继尧从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入手,把党支部的合力放在了为民办事上,率先倡导党支部的核心是办好事和先进性,在党建工作机制上做文章,在党员和班子建设上求突破,从而带出了一个好班子。

朱继尧深有体会地说,农村要发展,就要坚持党建引领。“农村党建强,其他工作也不会差。”依托党建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栗家庄村党支部建立“周一固定学习日”制度,班子成员带头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以常态化学习筑牢政治忠诚,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制定《村“两委”班子运行工作方案》,细化21项48条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决策在阳光下运行,织密组织管理网络。六个党支部从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围绕群众需求定制服务内容,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逐步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冲锋、群众跟进”的生动局面。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设置18项量化指标,实行月度考评、年度总评,推动党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创新构建“党建+网格”模式,村“两委”成员下沉担任网格员,整合党员、村民代表力量,将全村划分为8个网格,配备8名专职网格员与132名联络员,实现1378户服务全覆盖。制定网格员十条职责清单,通过常态化走访摸排,精准掌握社情民意,形成“小事网格解决、大事支部统筹”的治理闭环,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治理根基。

党建不仅要“氛围浓”,更要“落地实”。多年来,栗家庄村不仅建成功能完善的党群活动中心,更匠心打造一系列以党建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景观:生动鲜活的党建文化墙跃然于目,精心构建的党建文化矩阵蔚然成型。村民们一边散步,一边浏览党史,既锻炼了身体,又收获了知识。“党建红色元素”的加入,让日常休闲的文化广场变成了一个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更有“人气”的党建教育基地,让鲜亮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村庄发展的血脉肌理,更在润物无声中凝聚起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动力。

产业聚能 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

驱车穿梭于栗家庄村蜿蜒的乡间小径,耳畔传来的是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目之所及,田垄上一片片葱郁的核桃园不时映入眼帘。树影斑驳间,长相可人、颗大粒实的青皮核桃两个一簇、三个一团挂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果园里,满脸汗水的殷利文站在人字梯上拿着长长的核桃夹,将核桃从树上“请”下来。核桃落树后,将由农户分拣装袋,再全部运往本村的合作社进行销售。“快来尝尝,我们的青皮核桃营养价值很高,味道也不错哦。”见有客人来,殷利文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以前我家种的核桃品种不好,产量低,价格也上不去,天天守着核桃树愁销路。现在可不一样,村里给我们推广了‘礼品二号’这个品种,你瞧瞧这果子,个头大、产量高,还比别人的核桃早上市。今年预计亩产青皮核桃1000斤以上,按照市场价每斤3.2元计算,每亩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栗家庄村是汾阳市核桃主产区之一,有多年种植核桃的历史,但真正形成特色规模产业还要从村党支部带头组织发展说起。“良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过去,我们村的核桃树品种杂乱无章,核桃落果多、品相差、取仁难,品质参差不齐……本以为是‘摇钱树’的核桃,不仅没给老百姓带来富足生活,反而成了致富路上的‘绊脚石’。”栗家庄村第四党支部书记薛贵生感慨地回忆道,“核桃品质改良发展迫在眉睫。2000年,村‘两委’班子多方考察,层层筛选核桃树品种,结合地形和日照条件,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早成熟、出果仁率高的‘礼品二号’核桃脱颖而出。最初推广时,村民们对新品种半信半疑。直到亲眼见证‘礼品二号’嫁接后第二年硕果累累,产量大幅提升,大家才纷纷主动要求更换良种。”

从“试一试”到“扩一扩”,从最初种植技术上的“不懂行”,到现在逐渐掌握核桃的生长周期、常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栗家庄村建起了5500亩优质核桃园,通过“合作社+农户+科技支撑”的模式,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小小核桃不仅挂满枝头,有了新销路,更成了“致富果”,鼓起了种植户的“钱袋子”。依托这一优势,栗家庄村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实施连片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玉露香梨园500亩、苹果园350亩、桃园200亩,形成以核桃林产业为主导,核桃观光、文化研学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走在以“核桃”文化为主题的核桃风情一条街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宽敞的道路干净整洁,两侧商铺牌匾焕然一新,核桃文化元素随处可见……2023年,栗家庄村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投资380万元建成长约500米的核桃文化风情街,设置30处景观小品,全面展示核桃起源、汾州核桃、栗家庄村核桃文化及产业发展,同时盘活闲置宅院,打造特色民宿,形成集旅游、休闲、购物、文化研学于一体的文化主题风情街。2024年,该村继续投资400余万元建设核桃风情街二期工程、核桃研学基地,全力打造集“农业+”“科技+”“生态+”“文化+”“旅游+”“非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胜地,通过讲好“核桃故事”,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把乡村变“景点”,让乡村旅游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核桃风情街建成以后,大幅提升了栗家庄村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核桃文化和核桃旅游成为栗家庄村乡村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很多外地客商就是看到栗家庄村核桃产业的发展,从陕西、甘肃等地专程来到栗家庄村收购核桃,大幅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栗家庄村“礼品二号”核桃代售部负责人贾润生介绍说。

文明浸润 绘就乡风文明“新画卷”

“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翻开栗家庄村的村规民约,这几句话被放在了第一条。仔细阅读该村的村规民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破除迷信、志愿服务、诚信经营、见义勇为……内容涉及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村规民约实施以来,村民热心村级公益事业的人多了,打架斗殴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

“村规民约就是风向标,将符合新时代社会价值观的好乡风、好文化传承下来,推动乡村治理向好向善。”栗家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继尧说。

文明新风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创新机制的滋养。从2017年开始,栗家庄村通过持续深入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活动,通过挖掘典型申报一批,宣传引导培育一批,表彰先进带动一批,逐步形成“家家争创文明户”的浓厚氛围。“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活动采取家庭申报、推荐、评选的办法开展。每年由党总支组织评选,成立专门工作领导组及组委会,修订传承好家风文明户百分评比表,评选结果上报乡党委以备乡党委评选。村里对“文明户”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档案,一户一档,每年进行一次评议,对评选达标合格的表彰上文化墙,对滑坡、不达标准的“文明户”进行摘牌,不搞终身制。目前,该村共评选出市级文明户48户、镇级351户、村级666户,实现文明户全覆盖。

在村民王淑花家门口的墙上,醒目地贴着“市文明户”“镇文明户”和“村文明户”的荣誉牌。牌子一侧,“待人贵真诚 为人需谦和”的家训格外醒目。“我家获得‘文明户’已经连续有七八年了。”王淑花自豪地说,“村里每年都评星级文明户,大家都很积极,能评上说明做得好,没评上就朝这些方面努力。”王淑花今年61岁,夫妻二人在村中人缘极好,有口皆碑。多年来,王淑花积极维护村集体利益,支持公共事业,热心为集体做好事、办实事,帮助有困难、有需求的村民,宣传惠民政策……

文明实践,是新时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新风尚的重要载体。栗家庄村依托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家风家训故事会”等活动,弘扬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营造崇德向善的文明氛围。创新推行党员包街包户与文明户创建融合机制,将家风家训、文明等级、包户党员信息挂牌公示,激发群众见贤思齐、争先创优的热情。“我们还开展优秀党员、劳动模范、‘五好’和谐家庭、尊老孝老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榜样力量引领文明新风。”朱继尧说,该村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文化惠民、政策宣传等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浓厚氛围。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关键。栗家庄村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了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全面入户,并在村里新建了1.08万平方米中心文化广场,大街小巷全部栽植冬青、国槐等花草树木,绿化面积达到4.8万平方米,形成“绿色+生态+休闲”的复合型宜居新社区。到村工作大学生王越说:“现在大家吃完饭都爱去广场锻炼身体,跳跳广场舞、打打球,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以前总觉得住在村里不方便,现在我觉得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创建文明不是‘一阵风’,而是要让文明像种子一样在心里生根发芽。”朱继尧说道。如今的栗家庄村,既有“绿树村边合”的诗意栖居,又有“产业连成链”的发展活力,更蕴藏着“党群同心干”的治理智慧。这片热土正以“全国文明村”的崭新姿态,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片希望的田野正生长出持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