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吕梁山,烈日如火,黄土坡被晒得发烫。临县曲峪镇刘家洼村的“晋酸2号”示范种植基地里,热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干土和青草混合的气味。
几名工人开着三轮车,沿着基地边缓缓前行,高压喷雾器喷出的药雾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道白色的弧线,均匀地洒在酸枣树的叶片上。
“对,就这样喷,必须要喷到叶片开始滴水为止。”示范种植基地负责人刘卫军扯着嗓子喊道,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进脖子,浸湿了衣领。
“这段时间是保果的关键时期,隔三差五就得喷一次,以防干旱造成树体营养供应不足产生生理性落果。”他怕工人们不明白其中的重要性,又忍不住补充了一句。
作为示范种植基地的负责人,“晋酸2号”凝聚着刘卫军几年的心血。刘卫军所在的临县,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全县拥有红枣82万亩,年产红枣达到3.6亿斤。然而,近年来,秋季雨水频繁,裂果严重,红枣行情一路低迷,果农们种植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看着漫山遍野的红枣树因为裂果而绝收,我心里就像被刀割一样。”刘卫军说。他从小吃着红枣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毕业于白文技校红枣专业的他,决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红枣产业做点什么。
穷则思变,愤则谋通,2015年,他带着几名志同道合的校友,自筹资金成立了“临县金果园红枣研究所”,聘请省农科院红枣专家贺润平博士为技术顾问,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专业技术队伍,着力攻克红枣生产、产中、产后等技术难题。
第二年,他们推出了枣树品种“六月鲜”,帮助雷家碛乡、三交镇、石白头乡等多个枣区乡镇避开了秋季雨水的影响,提高了经济附加值。
之后,刘卫军一鼓作气,联合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组建“酸枣突击队”,冒着严寒酷暑,翻山越岭,在吕梁山的沟沟壑壑和荆棘丛中,搜寻着优质野生酸枣资源。
“四年时间,我们采集了200余份野生资源,经过反复杂交选育,终于培育出了‘晋酸2号’这一优良酸枣品种。”刘卫军自豪地说。
“晋酸2号”不仅在维生素、黄酮等营养指标和口感上远超原来的野生品种,而且可以直接在漫山遍野的枣树上嫁接,通过刘卫军反复的实践,研究出了“一枝两芽嫁接法”和“快速催芽技术”,突破了原嫁接技术树冠成型慢、结果低的弊端,实现当年嫁接、当年结果,到了丰产期,亩产值能上万元,一举改变了原来的枣树的命运。
职业的特殊性,让刘卫军常常要在烈日下查看果树的生长情况,指导工人做好果园管护工作。忙碌的时候,他还会亲自上手清理林间的杂草。但看到自己苦心研究的成果给家乡的红枣产业带来了新希望,刘卫军的心中便会涌起满满的成就感。
“目前,除了临县,我们还辐射带动了榆次区、原平市、临汾市等地,种植基地规模达三百多亩。”站在示范种植基地的高处,刘卫军望着那郁郁葱葱的酸枣树,眼中满是希望。他信心十足地表示:“未来五年,我们争取把规模扩展到一万亩,真正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让更多枣农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