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广告

山沟里的林海与“新”声

烈日炙烤着吕梁山,车窗外的黄土坡泛着热浪,直到拐进兴县蔡家崖乡碾子村的地界,一片浓绿突然漫了过来——油松的深绿、侧柏的苍绿、杨柳的浅绿层层叠叠,蝉鸣与游客的笑声在林间回荡。

这里是宋家沟生态园,二十年前还是“山上鸡爪沟,河里红泥流,山上山下没有一株树”的乱石沟,如今已是碾子村乡村旅游最亮眼的名片。

老锄头与新风景

“这油松耐旱,当年栽的时候得围着树根垒个土堰,不然雨水留不住。”高华处蹲在树底下,粗糙的手掌抚过树干,指缝里还嵌着泥土。

正午的日头正烈,老人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毫不在意。他身后的林海望不到边,4800亩的荒沟被6120亩的树木填满,风一吹,枝叶哗哗响,像在讲述一段漫长的故事。

2001年,刚从县林业局副局长岗位退下来的高华处,背着铺盖卷住进了宋家沟的河滩。那时候的沟里,石头比土多,风一吹就起黄沙,别说树,连草都长不旺。

“村里人说我傻,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来这山沟里填钱。”老人咧嘴笑,露出豁了颗牙的牙床。

最初那几年,他带着附近的五保户、贫困户,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坑,一桶一桶地从沟底往上拎水。钱不够,就把城里的房子卖了,大儿子结婚的彩礼也挪了过来,账欠到十多万元的时候,施工队的人天天堵着门要工钱,他就拍着胸脯说:“树活了,钱肯定给。”

如今,那些当年栽下的小树苗,有的已经长到三人合抱粗。油松、侧柏、核桃、红枣……34种树在这里扎了根,成活率超过90%。春天,山桃花漫坡都是粉白;夏天,紫丁香的香味能飘出半里地;秋天,红枣在枝头红得像小灯笼;冬天,松柏的绿也能把山沟染得有生气。

高华处培育的苗木,不仅把碾子村变了样,还无偿给周边村民送了10万多株,光价值就有30多万元。村民老赵靠着高华处给的核桃苗,每年能赚五千多块,“老高不光给苗,还教咋剪枝、咋施肥,实打实帮衬咱。”

林场里的路是新修的水泥路,顺着山势蜿蜒,偶有粗壮的油松在路边伸出枝叶,投下大片阴凉供人暂歇。

前些年,高华处领着人打了十眼井,建了蓄水池,连最偏的山坡都能浇上水。“以前吃水要去几里外挑,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他望着远处的输水管道,眼里亮闪闪的,“不光人喝,树也喝,庄稼也喝。”

老故事与新游客

顺着林间的路往深处走,一片碑林藏在树荫里。88块石碑整整齐齐地立着,阳光下,碑上的字清清楚楚。有贺龙、关向应这些晋绥革命先辈的,也有孙嘉淦、张旺这些兴县老辈名人的,还有高如星、田东照这些本地文化人的。高华处说:“树要有人护,老辈的故事也得有人记。”

碾子村的老底子就带着红色。抗战的时候,这里是八路军120师的后勤基地,伤员在窑洞里养伤,妇女们坐在炕头上纳鞋底,55天赶制出1.2万套棉衣送往前线。如今,村里的老窑洞里还摆着当年的纺车、煤油灯,墙上挂着老照片。游客来了,村里的老人就坐在小板凳上,指着照片说:“这是贺龙将军住过的地方,那时候他总跟咱说,要守住这片土。”

沿着碑林旁的石板路前行,九曲黄河阵四周的彩旗在烈日下投下影子。这是高华处照着老辈传下来的样子建的,按黄河“九曲十八弯”的走势搭成迷宫,正月十五的时候,村民们能端着灯在里面转,图个吉利。现在,游客来了也爱往里钻,孩子们在前面跑,大人跟在后面笑,脚步声惊起几只麻雀,扑棱棱飞进树里。

“上周六人最多,光卡丁车就跑了几十圈。”生态园负责人李凯林递过来一瓶冰镇的沙棘汁,瓶身上还挂着水珠。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说起现在的游客项目,话就停不下来:“有露营的,带着帐篷在林子里住;有采摘的,核桃、红枣熟了就自己摘;还有来研学的学生,在碑林跟前听故事,在地里学栽树。”

傍晚的农家乐院子里,几桌游客正围坐在炭火旁吃得热闹。烤架上的羊肉串滋滋冒油,铁锅里的火锅咕嘟作响,新鲜的茼蒿、本地土豆在沸汤里翻滚。

“这儿的烧烤蔬菜都很新鲜,肉类的品质也不错,烤着吃特别香。”太原游客张先生举着刚烤好的玉米,嗓门洪亮,“孩子在城里待惯了,来这儿追着蝴蝶跑,摘个黄瓜直接啃,比在家看电视强多了。”

老沟门与新路子

“我老了,爬不动山了,这摊子得交给年轻人。”高华处坐在树荫下,看着不远处李凯林给游客介绍项目,慢悠悠地说。他的腰有点驼,是当年扛树苗、搬石头落下的毛病,但说起宋家沟的将来,眼睛里有劲儿:“不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得把沟门打开,请能人来。”

高华处口中的“金饭碗”里,装着6120亩林海,装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更装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李凯林运营宋家沟生态园以来,宋家沟的变化更快了。修了水上乐园,夏天满是孩子的尖叫;弄了3D卡丁车,年轻人爱得很;还搞了农家宴,阿姨们做的黄馍馍、大烩菜,游客来了都要点。“最多一天来了1000多人,营业额两万多元。”李凯林笑着说,“雇的都是周边的老乡,一个月能挣4000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我们在晋商文化里找灵感。”李凯林笑着说。他们推出的“薄利多销”策略,像当年晋商走西口时那样实在:采摘园的红枣按市场价八折售卖,农家宴的菜单明码标价,连卡丁车的团购票都比别处便宜三成。“做生意就是要让利于客,客人才会常来。”这是高华处教给他的生意经。

日头偏西,林间的风凉快了些。

高华处慢慢往回走,路过一片刚栽的小树苗,停下来扶了扶歪了的几株。李凯林正对着电话说:“下周的研学团?能安排,放心吧。”远处,游客们扛着刚摘的核桃往停车场走,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

宋家沟的树还在长,碾子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这片曾经的荒沟,如今不仅绿了山头,还富了乡亲,就像高华处说的:“树栽活了,日子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