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以读书筑牢新闻根基

——市记协“记者之家”首期学习讲座侧记

□ 文/本报记者 刘小宇 图/王磊

盛夏流韵,书香沁心。在市图书馆一层报告厅内,一场关于读书与新闻成长的思想对话热烈展开。8月8日,市记协“记者之家”首期学习讲座在此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彬应邀作《漫谈读书》主题讲座,围绕读书对新闻工作者成长的重要意义展开深入分享,带来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精神盛宴。

上午九时许,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市委宣传部、吕梁日报社、市融媒体中心等单位的业务骨干,13县(市、区)融媒体中心的一线记者,以及吕梁学院中文系师生代表240余人齐聚一堂,期待着这场与“阅读”的深度对话。

“新闻工作者肩负记录时代、传播真理、守望社会的使命,唯有持续加强学习,提升综合素养,方能不负职责。”市记协专职主席王富贵在开场中道出举办“记者之家”系列讲座的初衷。而首期便聚焦“读书”,正是希望从阅读这一根本入手,为新闻人的思想“打底子”,为职业成长“赋能量”。

伴随着热烈掌声,李彬教授走上讲台。这位深耕新闻教育四十载的学者,以温润而富有穿透力的语调,将读书的深层意涵缓缓铺陈开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他以这句箴言开篇,直击核心地阐明:在新闻传播这一行,研读经典是精进之路的基石。更特别强调,读书贵在知行相济——尤其对新闻工作者而言,通过读书把新闻做得更文化一点、更艺术一点、更美一点,实现物艺相通。

“新闻岂无学,典范在咫尺”。李彬教授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乡土智慧,谈到卜宪群《中国通史》的历史纵深,再到《范敬宜文集》中新闻人的家国情怀,用一部部经典著作串联起新闻人应具备的素养图谱。“哲学追问根本,史学汲取智慧,文学洞察人性,艺术润泽心灵,社会学解析现实,物理学揭示规律,新闻学把握时代律动”——在他看来,这七大学科如同七把钥匙,能共同打开理解世界的大门。

如何让读书成为职业习惯?李彬教授的“零存整取、零打碎敲”理论令人耳目一新。“不必苛求整块时间,碎片时光亦可积累;既读有字之书,体悟前人智慧,也读‘无字天书’,观察生活万象。”他强调,阅读既要“学以致用”,解决当下工作中的困惑,更要“学以备用”,为长远的职业发展积蓄力量。

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没有艰深的理论堆砌,唯有深入浅出地阐释与鲜活生动的故事。当谈及新闻与读书的关系时,李彬教授的比喻尤为精妙:“新闻是了解当下的窗口,读书是理解世界的根基,二者相辅相成,方能让认知更全面、更立体。”台下时而凝神思索,时而会心微笑,阵阵掌声既是对观点的认同,更是对思想碰撞的回应。

讲座结束后,石楼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亚博分享了他的感悟:“原来新闻与读书是这样的辩证关系,今后既要盯紧‘窗口’捕捉时代脉搏,更要筑牢‘根基’沉淀思想厚度。”市记协的车拴平则感慨:“七大学科素养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唯有不断阅读,才能让新闻作品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这场关于读书的漫谈,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对新闻初心的叩问。正如王富贵所言,期待每一位新闻人能带着这份感悟,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让阅读成为职业路上的“永动机”,在讲好吕梁故事、传播吕梁声音的征程中,书写更有分量的时代答卷。

据市记协负责人介绍,“记者之家”学习讲座是市记协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立足行业变革、回应队伍需求打造的培训品牌。下一步,市记协将持续深耕平台建设,通过常态化举办高质量讲座,推动全市新闻队伍在“学”中深化思想淬炼、在“思”中提升洞察能力、在“践”中锤炼过硬脚力、在“悟”中凝练时代声音,滋养思想底蕴,破解本领恐慌,为讲好吕梁故事充电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