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铁杵、针及其它

□ 李牧

有一个故事,说李白小时候,在山中学习,甚觉无聊,就偷偷跑出去玩耍。跑到山脚下的小溪边,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在大石头上,全神贯注地磨一根铁杵。李白很好奇,就问:“你在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准备磨一根绣花针。”

“啊,铁杵怎么能磨成绣花针呢?”李白感到非常奇怪。

老婆婆回答:“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可以成功。”

李白听了,若有所悟,马上回去继续努力学习,后来终于成了大诗人。

这就是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用来鼓励人们做事要有毅力、有恒心、下死功夫。

编故事的人,意愿是好的,只是故事编得太过拙劣,令人不能细思。还把它放在李白身上,简直是在诋毁人家的情商和智商。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毅力、恒心、下死功夫虽然是好东西,但也要用在对的地方,才能起效用;若是不对头,岂不是南辕北辙,费力不讨好!

何为不对头?道理有三。

铁杵和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件。用来制作铁杵和针的铁是有很大区别的,制针用的铁要求太高了。把铁杵磨成针,这针恐怕只能做做样子,而好好的铁杵却没了。费那么大劲,将有用之物变成无用之物,太过可笑,此其一;

要将铁杵磨成针,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日、又要耗费多少磨石,得到的东西却不堪使用,所费甚巨而所获极少乃至一无所得,岂不可笑!何况从古至今,也没有见过谁把铁杵磨成过针,此其二;

铁杵与针,各有所长。笨重是铁杵的优势,尖锐是针的本领。捣物用铁杵,缝补全靠针。在各自的场合,铁杵和针均能大放异彩。它们需要的是物尽其才,才尽其用,而非被迫成为对方。坚持不懈,辛苦努力,最后发现都成废物,细细想来,黯然神伤,此其三。

可见,这铁杵磨针的故事,漏洞百出,要说服人努力学习,学业精进,基本上是起到了反面的作用。信了这个的,最后铁杵和针,都做不成。说是铁杵,不能捣物;若说是针,太过粗壮。

至于人家李白,那是天纵奇才,岂会被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所束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