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阮兴时
一块巴掌大的“文明户”门牌,能迸发多大能量?在汾阳市栗家庄村,这方寸之间的星级荣誉正给出生动答案:它是家风传承的“展示窗”,是乡村治理的“金钥匙”,更是富民兴村的“催化剂”。如今的栗家庄,文明新风浸润乡土,产业活力持续迸发,物质丰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共富路正越走越宽广。
门前“星光亮” 家风底色暖
走进栗家庄村,街巷两侧整齐排列的“文明户”展示牌格外醒目。曾经连墙绘都没有的“空白街”,如今成了全村人引以为傲的“文明长廊”。沿着街道漫步,村民刘金海家门口镶嵌着三颗五角星的门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市级文明户的“金字招牌”;不远处,村民王淑花家门牌同样亮眼。“这牌子挂在门口,全家都觉得光荣!”王淑花轻轻擦拭着门牌上的灰尘,言语间满是自豪,“能评上文明户,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以后在生活中我一定起带头作用,让更多人加入文明户的行列。”
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继尧指着门牌介绍,村里的“文明户”分为三级:三颗星代表市级文明户,两颗星代表镇级文明户,一颗星代表村级文明户。“每家每户门口都挂着对应的牌子,谁文明、谁先进,一看就知道。”在栗家庄村,这小小的门牌早已超越了荣誉本身,成为家风好坏的“晴雨表”,让崇德向善的种子在乡土间悄然扎根。
“通过文明评比,把落后的拽起来,先进的更先进。”刘金海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如今在村里,争当文明户已成为新风尚,邻里间比学赶超,家家户户都憋着一股劲要把门前的“星星”擦得更亮。
这份让村民珍视的荣誉,源于一套让大家“心服口服”的评选机制。“我们创新推出‘户内自评+组委会评审’模式,自评占40%,组委会评审占60%,从环境卫生、孝老爱亲到邻里互助,每项标准都细化到可量化、可对比。”村党总支部书记助理王越拿出厚厚的评选细则,上面清晰罗列着各项指标。
评审过程全程公开、公正、公平。“都是乡里乡亲,谁家情况大家都清楚,评出来的榜样大家心服口服。”王越说,组委会由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逐户上门检查打分,结果还要在村里公示栏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这种透明的评选机制,让好的村民有动力变得更好,暂时落后的村民也有方向努力追赶。
文明新风的吹拂,让乡村陋习悄然改变。曾经困扰村里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问题,如今在文明户的示范带动下有了明显改善。村民们自觉践行勤俭节约的新风尚,把省下来的钱和时间用在改善生活、帮扶弱小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上。“现在办事既省钱又省时间,还带动周围很多人养成了好习惯。”村民代有年笑着说,如今扫院子、讲卫生成了村民的日常,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也成了常态。
产业强支撑 物质托精神
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能在栗家庄扎根结果,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作支撑。村西5500亩优质核桃园里,挂满枝头的青皮核桃就是村民增收的“硬支撑”。
“现在全村人均两亩核桃树,这几年收入很高。”朱继尧指着郁郁葱葱的核桃园介绍,“每年7月20日左右,青皮核桃就开始售卖,近几年收购价都在2块5到2块6一斤,收入非常可观。”
核桃种植户陈海红对此深有体会:“以前种的都是老品种,产量低、收入少;现在改良品种后,产量翻了番,收入也跟着涨。”在村集体的带动下,栗家庄通过引进优质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让传统核桃产业焕发新生机,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物质丰裕托举着精神提升,精神文明又反哺着生活品质。靠着核桃产业带来的集体收益,村里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街道干净整洁了,路灯亮起来了,污水管网铺通了,天然气和集中供暖也先后入户。“城里有的水暖电气,我们村全有,前年还安了集中供暖,住着比城里还舒服!”外来租户冯志明笑着说,实实在在的变化让他成了村里的“新村民”。
一块小小的星级门牌,串联起了乡风文明与产业振兴。如今的栗家庄,正用精神富足带动物质富裕,在乡村共富路上稳步前行。
“我们村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优化核桃产业和完善石盘山景区建设,继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朱继尧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会常态化开展文明户评选,打造高质量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整村文化氛围,着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切实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门前的星级门牌到田间的累累硕果,从干净整洁的街巷到村民脸上的笑容,栗家庄村正以文明为笔、以产业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物质丰裕、精神富足”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