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从“子女交一点”看传统美德

——辩证地看中阳县“千万养怡助老”项目④

□ 冯海砚

中阳县在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模式中,“子女交一点”这一举措正悄然发挥着独特而深远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责任分担,更承载着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延续与弘扬。

“子女交一点”不是冰冷的缴费要求,而是唤醒亲情责任的温柔提醒。当子女每月为父母缴纳一定的照料费时,这个数字承载的不仅是经济支持,更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的牵挂。中阳县暖泉镇的一位村民这样说过,她觉得多给老人交一点饭钱也不是未尝不可,她说多交些钱能让食堂饭菜更软乎,这正是孝心在生活细节中的自然流露。这种参与式养老模式,让传统孝道转化为现代可量化为一种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从现实层面看,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农村日间照料中心成为解决养老难题的重要探索。不少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的照料成为棘手问题。日间照料中心不单纯是为老人解决吃饭的问题,有时候也掺杂一些娱乐、陪伴等多样化服务,让老人在熟悉的乡村环境中也能享受到贴心关怀。而“子女交一点”的模式,合理分担了照料中心的运营成本,使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像一些地方,子女每月为老人支付一定费用用于餐食或其他服务,看似数额不大,却汇聚成维持照料中心运转的重要资金流,保障了中心能稳定地为老人提供服务。

从情感与道德层面来讲,“子女交一点”传递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拳拳孝心。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馈,是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动实践。当子女主动为父母的养老生活出资时,这是一种责任担当的体现,也在无形中向社会传递出重视家庭、关爱老人的正能量信号。

此外,“子女交一点”还具有教育示范意义。在农村社区中,这种行为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示范效应,影响周围的人。当孩子看到父母为祖辈的养老付出时,尊老敬老的观念会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有助于在乡村培育浓厚的孝亲氛围,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制高点,“子女交一点”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新型代际关系。它既避免将养老完全推给政府的道德风险,又可以防止市场养老导致的亲情商品化倾向。当养老问题还在为收费模式、谁来花钱等问题争论不休时,中阳县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用最朴素实践证明:传统孝道完全可以在现代制度框架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