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用真心换民心

——临县贺家湾村第一书记吴根平的驻村答卷​

□ 本报记者 冯凯治

在临县招贤镇贺家湾村的土地上,汾阳市民政局派驻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吴根平的足迹,早已深深镌刻在这片热土上。2023年驻村以来,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温暖民心,在148户村民的田间炕头,写下了一篇篇关于坚守与奉献的驻村故事。​

春寒料峭时,他蹲在田埂边与老农探讨核桃树嫁接技术;盛夏烈日下,他蹚过泥泞的山路查看地质灾害点;秋霜初降夜,他守在孤寡老人的炕头倾听家长里短;冬雪纷飞日,他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为留守家庭送去御寒物资。七百多个日夜的坚守,让他的足迹深深印入这片土地,用沾满泥土的笔记本记录着群众诉求,用沾满汗水的双手托举起乡村振兴的希望,在贺家湾村书写了无数关于坚守与奉献的动人篇章。

暖心守护:让高龄老人圆了梦

“这下能去村口看秧歌了。”89岁的贺德本老人抚摸着崭新的轮椅扶手,粗糙的手掌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这把轮椅背后,是吴根平带队五赴临县残联的执着。

在走访时,吴根平发现贺德本老人的轮椅损坏严重,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得知情况的吴根平带着工作队前往临县残联反复沟通,详细说明老人未办理残疾证的特殊情况,最终用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老人的实际情况为老人争取到一辆崭新的轮椅。​

在贺家湾村,这样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发生。95岁的贺秋香老人一生未曾拥有过清晰的照片,吴根平特意联系临县照相馆加急为其制作了16寸单人肖像照,当镶着红边的相框递给老人时,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娃啊,这辈子没见过自己这么清楚的样子。”当天,工作队还带着涂料,给贺秋香和高绳顺家的窑洞刷了三遍墙,尽管石灰水呛得人咳嗽不止,但看着土墙有了崭新模样,摸着墙面从坑洼粗糙变得平整顺滑,大家眼里的疲惫都被暖意取代了。​

田间炕头: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

“吴书记,我妈说您比亲儿子还贴心。”这是村民贺俊平女儿打来的感谢电话。在贺俊平住院期间,吴根平不仅帮忙办理手续,还坚持送去热乎饭菜,用细致关怀帮助贺俊平度过困难时期。这份跨越血缘的守护,让躺在病床上的贺俊平红了眼眶。​

吴根平还把驻村工作队变成“临时农事队”,每逢农时,吴根平就带着工作队一头扎进地里,成了村民农田里的“常客”。村民贺福厚看着颗粒归仓的粮食,拉着吴根平的手,眼里满是感激:“根平书记,你们真是帮了我家大忙,不然这些庄稼可就全毁在地里了。”

为七旬肺气肿患者贺振岐申办低保时,吴根平和队员们多次往返于镇村之间,逐字对照政策条款整理材料。当老人颤抖着接过低保证时,浑浊的泪水夺眶而出。

去年腊月,吴根平和队员们从二十公里外的临县民政局扛回二十套崭新棉衣棉裤。村委会大院里,76岁的贺奶奶将蓬松的棉裤贴在脸颊摩挲,泪水滴在靛蓝色布料上,“这针脚密实得很,比我年轻时纳的千层底还暖和”的絮语,在飘雪的空气里凝成滚烫的感动。

泥土为证:每一步耕耘都算数​

发展庭院经济的日子里,吴根平和同事高志娥走遍全村菜园,给每家每户的豆角、西红柿拍照建档;摸排特色产业时,他们顶着烈日丈量田间地头,手机里300多张农田照片,见证着扎实的调研足迹。​

如今,走在贺家湾村的路上,总有村民会隔着院墙喊出“根平书记来家坐坐”。村民们每遇到吴根平,总会热情地递上刚摘的黄瓜或热乎的窝头……那办公室墙角摞着的旧鞋中,有一双鞋底裂开的口子,是帮独居老人换轮椅时蹬坏的;那件袖口的白漆斑块,记录着和大伙修缮危窑的时光……这一切都成了吴根平驻村岁月的生动注脚。

“驻村不是简单的挂职,而是用真心换取民心。”吴根平说。当看到贺德本坐着新轮椅在村口晒太阳,贺秋香、高绳顺住着焕然一新的窑洞……吴根平深知,脚下的泥土不会说谎,每一步扎实的耕耘,都在为贺家湾村的幸福图景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