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陆永清:两载驻村路 一生乡土情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285户、907位村民,他们以农为业的质朴,是我驻村工作最厚重的底色。”汾阳市教育体育局派驻高丰村第一书记陆永清,摩挲着那本记满民情的笔记本,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自2023年踏上汾阳市肖家庄镇高丰村起,他便以“转角色、俯身手、拓思路”为指引,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一笔一画刻下属于这里的变迁与希望。

“驻村先驻心,驻心先知情。”这是陆永清到村后常挂在嘴边的话。初来乍到,面对86户脱贫户、1户监测户和全村百姓陌生的目光,他与驻村工作队员们一头扎进了走访中。

村民家的灶台边、田埂上、晒谷场里,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谁家的孩子上学有难处,谁家想发展养殖却缺启动资金,他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藏着对村民生活的细致体察。渐渐地,村民们看着这个晒黑了皮肤、能说一口流利方言的书记,从“客气打招呼”变成了“陆书记,来家吃饭”。他知道,自己终于走进了村民的心里。

“路不通,啥都白搭。”这是陆永清在走访中听到的最多的期盼。村里的路,晴天坑洼尘土扬,雨天泥泞难下脚,不仅村民出行不便,更困住了农产品外销的脚步。

2023年8月,他盯上了“一事一议”项目政策,决心先啃下村小学南路这块“硬骨头”。那段时间,他白天跑镇里、市里对接项目,晚上和村“两委”班子算账、开会。当2000余平方米的水泥路面铺到学校门口时,接送孩子的家长们笑着说:“这下再也不用怕孩子摔泥坑了!”而这只是开始。2024年5月,开始改造村南道路,1600米水泥路贯通那天,村民们高兴地说:“路通了,人心就顺了,发展的底气也就足了。”如今,货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农产品运输更加通畅;孩子们上学踩着干净的路,家长们心里踏实了不少。

“高丰村的根在地里,守住了庄稼,就守住了村民的好日子。”陆永清常说。他把“较真”的劲儿带到了田间地头,每到冬浇春灌、施肥播种的关键节点,他比村民还上心:紧盯进度、协调资源,还请来农业专家手把手教田间管理。

秋收时,看着金灿灿的玉米、沉甸甸的高粱堆成了山,村民们拉着他的手说:“陆书记,你真是咱地里的‘好把式’!今年粮食大丰收,这都是你的功劳啊!”陆永清笑着摆手:“是大家肯干,土地不欺有心人。”如今,高丰村的粮食不仅产量稳增,还靠着过硬的品质吸引了收购商上门,村民们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村子要发展,支部得过硬。”陆永清深知,乡村振兴离不开坚强的党组织。刚到村时,村支部组织生活不规范,党员积极性不高,这成了他心里的一块“疙瘩”。

他从规范“三会一课”做起,带着支部党员学政策、看先进村的发展案例,还创新搞起了“主题党日+产业调研”活动,组织党员到周边致富村参观学习。有次去邻县的蔬菜大棚基地,不少党员边看边感慨:“人家能行,咱为啥不行?回去咱就第一个带头试!”

陆永清还推动村里设立了“党员先锋岗”,修路时党员带头搬石头,播种时党员帮着缺劳力的家庭干活。村民们望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有感触地说:“如今村党支部像个‘硬堡垒’,大家都愿意跟着干!”

如今的高丰村,路通了、田旺了、支部强了,乡村振兴的画卷正伴着袅袅炊烟徐徐展开。陆永清的眼里满是憧憬:“我只是万千驻村干部中的一员,能在高丰村的土地上留下一点痕迹,是我的幸运。未来的日子,我还会继续带着初心,和乡亲们一起,把这里的故事写得更精彩。”

陆永清眼中炽热的憧憬与这片涌动着无限希望的田野,融成了乡村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