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民主与法治

兴县:代表建议“件件有回音”

□ 本报记者 梁英杰

人大代表们怀揣民生为民代言。

“现在公交站牌设置得既规范又醒目,出门乘车方便多了!”近日,兴县市民王女士对优化后的公交站牌赞不绝口。这一变化源于县人大代表刘慧琳提出的“优化公交站牌设置”建议,在县人大的跟踪督办及检察院公益诉讼的协同推动下,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短时间内便将建议落地。这是兴县第十七届人大履职期间,提升代表建议意见办理实效的生动缩影。

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入推进,兴县人大常委会围绕提升代表建议意见办理实效,从思想转变、路径拓展到闭环监督等多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将代表“好声音”转化为惠民“实举措”,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履职理念。

思想上的主动远比行为上的被动更具力量。围绕县级人大如何依法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不断探索,兴县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县人大代表开展履职培训,不仅聚焦依法履职的核心要求,更对建议意见的规范书写进行范文式指导,从源头提升建议的专业性与可操作性。第一议题学习会从中央精神延伸至县域实务,让代表全面掌握发展大局,通过高频次参与调研、执法检查,使代表对县域大事的了解更立体、更深入。规范代表联络站运行,推动代表定期进站服务,在与群众从“认识”到“相熟”的互动中,增强代表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同时,在政务大厅增设代表窗口,让办事群众“有家人可找”,倒逼代表服务意识持续提升。通过思想上的“洗涤升级”,代表们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的初心愈发坚定,提出的建议意见也更贴合群众期盼、更契合发展实际。

“过去建议主要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出,现在随时能反映问题,办理效率高多了。”为让民声更快传递、民意更快落实,兴县人大常委会打破“人代会交办”的单一模式,构建起多线并联、全链条覆盖的办理体系。改变以往仅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收集建议的模式,将建议收集融入人大常委会日常工作,通过常委会听取报告座谈会、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等场景,动态汇总问题并形成交办卡,实现“随时发现、及时交办”;依托代表联络站建立常态化民意收集点,代表定期进站解答群众疑惑、集中梳理民之所盼,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按需开展专题询问,让代表当面提问、部门当场应答,既提升了代表的履职成就感,也推动解决办法在“激烈讨论”中浮出水面。

“谈论越激烈、出现频率越高的问题,就是我们跟踪督办的重点。”兴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使人大监督更精准地瞄准民生痛点、发展堵点。

“蔚汾南路石盘头桥至蔡家崖路段机动车道设置过宽,非机动车违规在机动车道行驶存在安全隐患。”在2024年《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座谈会上,多位代表提出这一问题后,兴县人大常委会迅速将其纳入督办清单,交警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调窄机动车道,并加强对非机动车驾驶人安全教育。同样,城镇小学微循环路段,拥堵严重,影响孩子上下学安全,影响环城路车辆通行,通过代表建议,相关部门实地调研,此路段改为单向行驶,道路拥堵状况得到解决,一个个“小变化”汇聚成群众的“大幸福”。

“代表建议办理不是小事,而是检验人大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兴县人大常委会还将闭环监督贯穿代表建议办理全过程,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的代表建议汇总后交办政府各责任单位,办理结果需书面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年底由常委会向代表通报,对办理存在难度的建议,要求责任单位向建议人作出说明,确保“件件有回音”。兴县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表示,将持续站稳人民立场,以更实举措深化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一件件实事中不断提升,以实际行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