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书平
八十年前,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伟大的中国人民以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的气概,铸就了光耀千秋的抗战精神。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英雄的吕梁儿女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以“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为核心的吕梁精神,这是抗战精神在吕梁大地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深入挖掘中国东方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回顾吕梁军民在抗战中的卓越功勋,传承弘扬抗战精神与吕梁精神,对于把英雄吕梁建设得更加美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在这场世界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顽强抗争,支撑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线,为最终赢得这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文明战胜野蛮的伟大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从战争进程看,中国东方战场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就揭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比欧洲战场早2年,比太平洋战场早10年,中国人民的抗战长达14年。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70%以上,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深陷中国战场的日军超过50%。从而有力阻止了日本“北进”侵略苏联、“南进”与德意会师的战略计划,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为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争取备战时间,创造了关键条件。
从战略价值来看,中国东方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国人民在本土顽强抵抗日军的同时,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保障了滇缅公路这条国际援华物资通道的畅通,为盟军反法西斯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物资支持。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打破了日本妄图在短期内征服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切断了法西斯国家全球扩张的链条,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14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无数城市、村庄被毁,文明成果遭劫,中华民族遭受空前劫难。这种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也让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主要创始国之一,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从伟大的抗战精神层面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扰乱了敌人的后方,粉碎了敌人的计划,振奋了民族精神。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二)
吕梁地处晋陕黄河之东,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也是八路军120师开展敌后抗战的战略基地。在抗战中,吕梁儿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吕梁人民配合八路军坚决保卫黄河,粉碎了日军对陕甘宁边区的反复进攻,把吕梁打造成延安党中央坚不可摧的战略屏障。1938年2月,日军占领太原后,为了加快侵略步伐,一路从同蒲线南下,一路从太(原)军(渡)公路西进,企图西渡黄河,侵犯陕甘宁,南下西安、四川,与平汉线的日军策应占领全中国。针对日军进攻河防的特点,八路军与吕梁兵民采取主动出击、半渡而击、侧背袭敌的策略,组织发起了“王老婆山战斗”“吕梁三捷”“军渡—宋家川战斗”等一系列重大战斗,打退了敌人12次进攻,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在保卫河防的战斗中,吕梁民兵、游击队积极配合八路军作战,骚扰日军后方,破坏日军交通线和通讯设施;为部队提供情报、运送物资;踊跃支前,组织担架队、运输队,为部队送水送饭、救护伤员。正是由于吕梁军民的紧密配合,才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日军对河防的进攻,确保了延安党中央的安全,使吕梁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屏障 。
二是开辟了连接延安与晋察冀、晋冀鲁豫、太行等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把吕梁打造成陕北经晋绥连接华北、华东、华南的“红色钢铁走廊”。遵照1940年10月中央关于建立各根据地秘密交通等一系列指示,吕梁军民在晋绥边区建立起1条总干线,4条主干线,N条支线的秘密交通线。1条总干线:延安—绥德—米脂—佳县—神木(贺家川口)—兴县(赵家川口、北坡村交通总局)。4条主干线:国际线:兴县到内蒙古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至乌兰巴托与共产国际联系。北线:兴县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中线:兴县到太行抗日根据地武乡县。南线:兴县到太岳抗日根据地沁源县。从1942年至1945年,吕梁交通线成功护送了重要党政领导刘少奇、罗瑞卿、陈毅、彭德怀、刘伯承、薄一波等2852人,其中27名中央委员;护送干部800多人;引导、护送八路军5万余人。护送军需物资、经费财物、枪支弹药、布匹棉花、医疗器械、药品以及钞票、黄金、银圆等共60多次,总重1000吨以上。被过往领导和战士称赞为“红色钢铁走廊”。
三是为延安革命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财政、粮油、棉布、医药、弹药等重要军需物资,把吕梁打造成延安党中央可靠的后勤保障基地。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经济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吕梁军民发展生产,勤俭节约,开展扩军、做军鞋、献金、献粮“四大动员”,组织作坊式军工生产。晋绥边区财政支援中央的部分占到财政总收入的50~60%,最多达80%。1940年至1945年,晋绥累计向陕甘宁输送公粮1686.35万公斤,其中吕梁地区贡献675万公斤。仅1943年晋绥就向陕甘宁输送布匹5000多匹、棉花2000多公斤。
十四年抗战,八路军120师暨晋绥军区共与日伪作战1万多次,毙伤俘虏日伪军12.54万人;晋绥民兵、自卫队对敌作战1.91万次,毙伤俘虏日伪军12026人。120师暨晋绥军区牺牲1.4万余人,负伤3.2万余人;民兵伤亡2459人;晋绥人民被杀害11.38万人。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精神,永远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三)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抗战精神和吕梁精神永不褪色。它们是我们汲取智慧、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和传承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将其转化为推动吕梁高质量发展、开创美好未来的磅礴力量。
以宝贵精神为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根基。弘扬抗战精神、吕梁精神,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利用好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资源,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充分挖掘这些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让老区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把这些宝贵精神化作工作的力量,变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谱写新时代的《吕梁英雄传》。
以宝贵精神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弘扬抗战精神、吕梁精神,要着眼于资源型城市转型,抓住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动煤炭、钢铁、铝土等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新能源产业、文旅产业、数字经济等,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三农”科学发展,加大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以宝贵精神为支撑,努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学习抗战时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要弘扬吕梁精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让吕梁成为一座有温度、有活力、有魅力的城市。
以精神为纽带,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抗战精神与吕梁精神是吕梁文化的核心内涵。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旅游成为吕梁文旅产业的核心品牌;要推动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以抗战精神、吕梁精神为主题的精品作品,提升吕梁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红色文化成为滋养吕梁人民的精神食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精神的力量鼓舞人心。抗战精神和吕梁精神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我们开创未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伟大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谱写英雄吕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吕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