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海砚
1937年至1945年,晋西黄土高原上的吕梁山。
当历史镜头聚焦抗战岁月,这片被战火淬炼的土地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悲壮史诗,更孕育出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吕梁抗战不仅是军事意义上的战略支点,更是民族精神觉醒的催化剂,在血与火的交织中熔铸出永恒的精神坐标。
吕梁山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华北抗战的重要枢纽。绵延起伏的山地构成天然屏障,黄河天堑与吕梁山脉形成的“V”形峡谷,既可有效迟滞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又为抗日武装提供了机动周旋的空间。1938年春,日军第二十师团企图经离石、汾阳直取陕西,却在碛口古镇遭遇八路军115师伏击,这场被称为“晋西门户保卫战”的战斗,成功粉碎了敌人三个月打通黄河防线的图谋。
“三战三捷”的伏击战,灵活自如的地道战、地雷战与麻雀战在吕梁大地充分展现。临县寨子山村,村民与游击队员共同开凿的“地下长城”长达三十余里,形成四通八达的防御网络。1942年冬季反“扫荡”期间,民兵利用地道出其不意地袭击日军运输队,缴获的粮食和药品极大缓解了根据地的物资困难。这种全民参与的游击战术,将传统农耕智慧转化为克敌制胜的利器。
军民融合的防御体系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家人惨遭敌人迫害时,离东县游击队长王凤树痛心更悲愤。老母亲宁可死也不出卖儿子。四叔更是意志坚定,临了连个全尸都没能守住。家人血泪未改其志,满门苦难未移其心,这份用无私奉献诠释的热血守护,是刻在大爱大义中不求回报的生命底色;黄河渡口边的动员场景至今令人动容。1940年春,八路军120师在临县碛口征集渡船时,300余名船工主动献出家中唯一的谋生工具。老艄公李海旺带领船队往返运送部队二十余次,当敌机袭来时,他毅然用身体护住受伤战士,血染黄河水的壮举成为永恒的记忆。这种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诠释着普通民众对民族大义的深刻理解。据《晋绥边区抗战史料》记载,仅1943年一年,吕梁军民就通过地雷战毙伤日伪军近2000人。
抗战精神的火花在吕梁闪耀。白求恩医疗队在兴县蔡家崖设立战地医院期间,加拿大医生琼·尤恩女士带领护士团队,冒着日军炮火抢救伤员。她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伤员虽然衣衫褴褛,但眼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这种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关怀,彰显着人类共同价值的永恒光辉。
吕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当年运送弹药的“钢铁驼队”精神,如今转化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攻坚克难意志。临县红枣种植合作社传承着军民共建的传统,通过电商平台将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那些曾经掩护过八路军的窑洞,现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数十万访客前来追寻历史足迹。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望吕梁抗战,那些镌刻在黄土崖壁上的弹痕,依然诉说着不屈的抗争;那些流传在黄河岸边的故事,持续滋养着民族的精神家园。这座用热血浇筑的精神高地提醒我们:真正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抵抗,更是文明基因的延续与升华。当我们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种希望,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攻坚克难,吕梁精神始终是指引前路的明灯,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