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特刊

纪念亭下的思念

□ 曹和平 刘彩平

吕梁,红色的沃土,英雄的土地,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80年前,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吕梁大地上多少仁人志士义无反顾、前赴后继支持抗战,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其中就有我们的爷爷刘照珍、刘候留。他们的英雄壮举和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后辈永远铭记、世代传承。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兴县老促会精心编排、倾力打造的情景剧《纪念亭下的思念》在“银龄心向党,胜利薪火传”文艺晚会上倾情上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肺腑,沁人心脾,让我们这些后辈深受吕梁精神感召和洗礼的老兵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感触颇多。

情景剧以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兴县庙井村我们的老奶奶,在面对日寇侵略、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这位目不识丁、足未出山的老人坚定地认为“没有国哪还能有家”,毅然决然将自己刚刚成家的三儿子和年仅17岁的五儿子相继送上前线,抗击日寇,保家卫国。“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悲壮而宏伟的历史缩影和广大劳苦大众深情的民族大义、高尚的家国情怀、崇高的革命气节,都在老奶奶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具象化体现。

三爷爷刘照珍1941年入伍,所在部队属贺龙部下的特务团。他人品端正、手脚勤快、恪尽职守、作战英勇、屡建战功,部队首长称赞他是“铁脚板通信兵”。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平静而坚定地说:“上前线打仗,就是为了让乡亲们安全,让乡村里安宁。”五年的战斗生涯中,他只探过一次家。五爷爷刘候留入伍后,随雁门独一团作战,他天生豪壮、见义勇为、嫉恶如仇、英勇善战,战斗中始终冲锋在前,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常说:“打仗不能认怂!”朴素而豪迈的语气中折射出他英勇不屈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46年三爷爷在绥远凉城强盘山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1岁。五爷爷在宁武三马营战斗中也壮烈牺牲,时年仅19岁。二位爷爷同年壮烈殉国,令人唏嘘,令人心碎!但“一门两烈士”的英雄壮举无不昭示着我们: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应挺身而出,舍小家为大家;当面对来犯之敌时,应英勇善战,不惧生死。先辈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铸就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丰碑!

我们的这两位爷爷共赴国难,杀敌立功,壮烈殉国,身后没有留下子嗣。先辈们的英雄壮举和革命精神的赓续传承自然落在了后辈人的肩上。年逾八旬的岳父岳母怀着对二位叔父的无比敬仰之情,抱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两人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10多万元钱拿出来,修建了烈士纪念亭。从选址规划到设计建造,两位老人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纪念亭在2022年“七一”落成。纪念亭中间塑有爷爷们的烈士证书,两旁立柱上书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挽联,周围栽种了50棵象征二位爷爷总年龄的松柏树。纪念亭布局合理、飞檐翘角、肃然庄重。这其中的一碑一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浸透着二老的辛劳和付出,饱含着对先辈精神的敬仰之情和传承责任。他们的这一举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不仅得到了全家人的充分理解,也赢得了当地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每年“七一”,当地都会组织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来到纪念亭举行纪念活动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尤其是今年,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当地又将这一英雄事迹搬上舞台,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广泛颂扬。老人常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纪念亭,它是革命精神的象征,这不仅是对亲人、对先烈的深切追思,更是将家庭记忆转化为缅怀先烈的文化自觉。”二老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堪称传播正能量、传承好家风的楷模。可歌可敬,可爱可亲,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

老人们经常教导我们说:“要常怀感恩之心,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后辈,我们把先辈精神和长辈教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