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 本报记者 李江姗
课间操的铃声刚落,校园还弥漫在奔跑雀跃的氛围里。几个男生箭步冲回教室,额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女生们结伴说笑着回到座位上。
“快快快,收收心!”郝苗苗已经站在了讲台上,笑着敲敲黑板,“玩够了咱们就得学习啦!”粉笔灰轻轻飘起,阳光刚好照在她扬起的嘴角上。
27岁的郝苗苗,是临县安业九年制学校的一名特岗教师。去年9月,她来到这里,成为初一133班的数学老师。
“初次站上讲台,内心是忐忑、紧张的”,而现在,郝苗苗已然内心从容,讲课也游刃有余了。“现在目光一扫,我能一眼看出谁在专心思考,谁走了神。”郝苗苗说。新学期,她又新接了一个班。
刚来这里时,郝苗苗面临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孩子们内心的迷茫。“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习惯也不太好,作业总是完成不了。”她为此也很着急。
“我也是在不断地尝试,看怎样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郝苗苗不按常理出牌,“今天的作业就一道题——去找一道你做得出来,但觉得其他同学都做不出来的题。”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孩子们眼睛都亮了。
第二天,数学课变成了“擂台赛”。一个扎马尾的女生率先上台,分享了一道爷爷教她的传统数学题,脸上带着藏不住的笑。“原来这么简单!”每个解出题目的孩子都眼睛发亮,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在她的不断尝试下,孩子们渐渐地发生了转变。“学生抄作业的现象有改善,我说的一些话他们也都能记住。”郝苗苗欣慰地说道。看到孩子们眼里的亮光,那一刻,教育的意义开始具象化。
那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宿舍,也是她的办公室。学生们总会跑来问她各种问题,“老师,您今天讲的这道题用我这种解法可以吗?”“老师,我的洗发水用完了,可以借一下您的吗?”“老师,……”宿舍那扇时常敞开的门,叩开了郝苗苗与学生之间的“心门”。
那群善良可爱的孩子们,也在用小小的力量靠近着他们的老师。楼梯拐角处,几个男孩子嬉笑打闹中,看见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拿着教科书的郝苗苗正在上楼,纷纷跑过去:“老师,我们帮您提水吧!”。水房里,她暂时放置在角落的暖壶,总是悄悄变满。“我知道是隔壁班的那个女孩子帮我接满了。”郝苗苗微笑着说。青春期的女孩子是有点害羞的,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敬重与喜欢。
夜晚时分,学校的教学楼灯火通明。134班的教室里,一片安静,郝苗苗正坐在讲台上备着课,讲台下,学生们的写字声沙沙作响,偶尔有一两个学生来到讲桌前请教问题。
“你看,这道题是不是和咱课堂上讲的那道例题差不多呀……”,郝苗苗耐心地辅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