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阮兴时
通过将乡村治理的“软任务”转化为“硬指标”,既让村民在参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让基层治理有了“润滑剂”,更凝聚起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合力。
清晨,柳林县穆村镇堡上村的“积分超市”刚开门,村民张宏俊就走了进来。货架上米面油、洗衣粉、卫生纸等生活用品摆得满满当当,他在兑换登记本上签好字,用8600积分换了860元等值的日用品,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这个积分很容易得到的,我们参加的好多活动,比如打扫卫生、参加娱乐活动、去外面表演,都给我们积分,可以在我们的这个积分超市随便买东西,买什么都可以。”
今年以来,堡上村创新推出“积分银行”管理制度,让村子有了新变化。“积分银行”推行以来,村民们的参与热情高涨。走进积分兑换超市,墙上贴着的“积分银行”规则十分醒目,各项积分标准写得清清楚楚:乡村大食堂活动时参与帮厨工作,每次积100分;参与定期组织的清洁活动,每次积100分;自愿加入环保小分队参与河道、沟道等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每次积400分;参与文艺活动表演及主持,每次积300分;参与节目组织、物资准备和收纳,每次也能积300分……按照“10积分=1元钱”的标准,村民随时能到“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也能抵扣食堂餐费,还能在村产业园区兑换农产品。
“以前村里组织活动,喊破嗓子也没几个人响应。”该村“积分银行”负责人强志琴拿出厚厚的积分登记册说,自从实行积分制,村民们参与乡村事务的热情明显高了。为确保积分管理公平公正、落到实处,村里专门成立积分统计小组,对村民的积分获取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定期公示。
强志琴翻着手中的积分登记册介绍,参与活动的村民,都能按规则在积分登记册上留下记录,村民随时可以查阅自己的积分情况。公平公正的制度设计,让大家对积分管理心服口服。积分规则中还明确规定,所有参与积分的成员必须是本村村民,而且要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心公益、崇德向善、服从安排,做一名新时代文明实践者。
在村文化广场,几位闲聊的村民正你一言我一语地算起“积分账”:“我上个月光打扫卫生就积了1000多分!”“参加演出一次给300分,还管饭呢。”“乡村大食堂帮厨也算积分,一举两得。”现在的堡上村,积分不仅能兑换物品,更成了村民荣誉的象征。积分规则中明确,年终会进行积分评比,对积分排名靠前的给予荣誉表彰、实物奖励。小小的积分,让村民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也让乡村治理有了硬抓手。
村头的“积分超市”里,不时有村民来兑换物品,大家拿着兑换的东西满意地离开。小小的积分,让堡上村的文明风气越来越好,也让乡村振兴充满了活力。
“通过将乡村治理的‘软任务’转化为‘硬指标’,既让村民在参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让基层治理有了‘润滑剂’,更凝聚起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合力。”强志琴说,“下一步,我们计划拓展积分应用场景,把积分与评先评优、政策扶持等挂钩,让小积分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