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石楼驻村书记的破题智慧

本报讯 (记者 张娟娟) 脚下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群众。近年来,在石楼县的沟壑梁茆间,110名驻村第一书记走出办公室、扎进乡土里,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将乡村振兴的蓝图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图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曾是曹家峪村的真实写照。虽然毗邻主干道,但进村的土路坑洼不平,成为困扰1100余名村民的“心病”,“啥时候能走上平整路”成了村民挂在嘴边的期盼。市工信局驻村第一书记张杰把修路当作头等民生事,化身“项目协调员”,一次次向派出单位专题汇报,争取资金支持。单位主要领导3次入村现场办公,最终敲定道路硬化方案。如今,蜿蜒入村的水泥路如玉带铺展,不仅让全村1100余名村民告别“出行难”,也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马村长期依赖传统种植,村民增收慢、村集体经济弱。市人大驻村第一书记刘东海主动破局,带着香菇大棚可行性报告反复对接相关部门,成功争取项目资金,为村里建起12个标准化香菇大棚。如今,大棚年出菇7茬,产菌棒11万棒,鲜菇产量超16万斤,带动1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5万余元,实现了产业、村民、集体三方共赢。

从传统种植到特色农业的转型,让村民真切体会到“家门口挣钱”的幸福感,更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石楼小镇社区每月每平方米0.6元的物业费,给搬迁居民添了生活负担。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驻村干部化身“民生侦探”,挨家挨户摸需求、算明细,召集物业公司、社区党委、居民代表共商对策。经过5个月持续协调,物业公司通过优化人员、引入智能门禁降本增效,社区党委接手环境维护并提供39个公益性岗位,既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又将物业费降至每月每平方米0.4元。这一举措,让900余户移民家庭年减负超15万元,暖了民心、聚了合力。

从硬化一条路到兴旺一个产业,从减轻一分负担到温暖一片民心,石楼县的驻村第一书记们正用“钉钉子”精神,将民生“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上,他们以担当为笔、以实干为墨,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