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梦想在田野里绽放

—— 一名基层选调生的乡土蜕变记

□ 本报记者 罗 丽

通 讯 员 梁晋铭

“现在走在冀村镇的街巷里,大爷大妈会拉着我唠家常,开会时能精准听懂‘冀村话’里的群众诉求,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揣着满页问号笔记、手足无措的‘基层小白’了。”谈及一年来的选调生经历,汾阳市冀村镇城子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乔峰指尖摩挲着有些发皱的工作笔记,眼神里满是褪去青涩后的笃定。

怀揣“为家乡做事”的热忱回到故土,在基层的“熔炉”中摸爬滚打、蜕变成长,乔峰用三百多个日夜的坚守,书写了一段属于基层选调生的逐梦篇章。

破“语言关”入乡境

在“听不懂”里悟初心

“第一次参加镇里的工作会议,我握着笔的手都在晃。”回忆起2024年初到冀村镇的场景,乔峰仍印象深刻。作为一名临县人,“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的方言环境,成了他融入基层的第一道“拦路虎”。群众反映诉求时的方言表述、村干部讨论工作时的本土俚语,都让他倍感困惑,只能靠神态和手势半猜半懂,会议结束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问号。

“不能因为语言不通就退缩,要做真正的‘冀村人’。”此后的日子里,乔峰开启了“方言攻坚计划”。跟着村里的老同事学日常对话,把常用方言词汇记在笔记本上反复背诵;走村入户时,主动拉着村民聊天,哪怕对方语速快、口音重,也会笑着说“大爷您再讲一遍,我记下来”;甚至在吃饭、散步时,也会留意听周边人的交谈,琢磨方言发音规律。

“要做‘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问策能答、遇事能办’的基层干部。”镇领导的嘱托,像一颗石子砸在乔峰的心里。他不仅在语言上向群众靠拢,更在情感上主动贴近——跟着村干部去田间查看农作物长势,帮村民搬运丰收的粮食,在村口的小卖部和老人聊家长里短。渐渐地,他的“冀村话”越来越流利,和群众的距离也越来越近,“现在村民见了我,会主动说‘小乔,来家里喝口水’,这种被接纳的感觉,让我特别温暖。”

踏田埂钻案牍

在“多面手”历练中强本领

“基层工作就像‘千条线穿一根针’,既要懂政策,又要会沟通;既要能写材料,又要会解决问题。”这是乔峰驻村一年来最深的感悟。在城子村的三百多个日夜里,他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与办公室之间,在不同角色的切换中锤炼本领。

白天,他是走村入户的“一线调研员”。全村3.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他无数的脚印:在城子村的玉米地里,和村民一起探讨抗旱保收的办法;在农户家中,倾听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在矛盾调解现场,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政策。“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学习。村民的建议、村干部的经验,都让我对基层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乔峰说。

夜晚,他又化身为办公室里的“文字工匠”。灯光下,他埋头整理调研数据、撰写工作汇报、筹备会议材料,常常忙到深夜。“刚开始写材料时,要么照搬政策原文、缺乏基层温度,要么抓不住重点、逻辑混乱,被领导退回修改是常事。”乔峰笑着说,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他把过往的优秀材料装订成册,反复研究行文逻辑;主动向办公室的老同事请教,学习如何把基层故事写得鲜活、把政策理解透彻。如今,他撰写的多篇文章被上级部门采纳,成了村里公认的“笔杆子”。

从晨光初现到星辰满天,从夏日酷暑到冬日严寒,乔峰在“田间课堂”与“文字战场”的切换中,逐渐成长为能扛事、会干事的“多面手”。“基层是最好的‘熔炉’,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他感慨道。

解民忧暖民心

在“办实事”中定信念

“以前在学校里,‘为人民服务’是课本上的一句话;现在扎根基层,才明白这六个字的分量。”乔峰的蜕变,不仅体现在能力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内心的坚定中。

刚接触基层工作时,乔峰曾一度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当好基层‘勤务员’吗?”直到一次走访困难党员的经历,彻底坚定了他的工作方向。那天,乔峰按照工作安排走访独居的郝奶奶。刚进门,就看到老人对着智能手机愁眉不展。细问之下才知道,郝奶奶因不熟悉智能操作,多次尝试申领养老补贴都未成功。了解情况后,乔峰立刻搬来小板凳坐在老人身边,手把手教她点击屏幕、填写信息。考虑到老人生活困难,他又主动帮郝奶奶整理材料,在线申请党内关爱资金补助。临走前,乔峰把自己的手机号工工整整写在纸条上,反复叮嘱:“郝奶奶,以后不管是手机用不明白,还是生活上有难处,随时给我打电话。”后来郝奶奶逢人便夸,“小乔真不错,比我娃还贴心。”

这些细碎的温暖与认可,像一束束光,照亮了乔峰的初心,成了他坚守的动力。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他带头清理村道旁的垃圾,带动村民主动参与;在乡村振兴调研中,他结合所学知识,为村里的特色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在走访困难群众时,他详细记录诉求,积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再问我‘能不能胜任基层工作’,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能’!”乔峰的眼神格外坚定。如今,乔峰的工作笔记里,“问号”早已被“解决方案”取代,扉页上多了一行字:“基层不是‘镀金场’,而是‘练兵场’;选调生的价值,要在为民办实事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