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罗丽 通讯员 范英哲) 清晨的阳光洒在交城县东坡底乡东坡底村的山坳间,110余名村民已头戴安全帽、肩扛铁锹齐聚村口施工现场。“大家加把劲,把这段路基再平整一遍!”随着村党支部书记贺建强的一声招呼,铁锹碰撞声、推车轱辘声与村民的笑语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乡村建设的“晨曲”。
这热闹的劳动场景,源于东坡底村今年启动的以工代赈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改造、雨水管道新建、护坡修建和街巷治理。“以前总愁年纪大了出门找不到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天能有300元收入,非常满意!”52岁的村民李新中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满是笑意。作为村里的脱贫户,他曾因缺乏技能、行动不便,收入来源单一。项目启动后,村里优先吸纳像他这样的留守劳动力和脱贫人口参与施工,从路基修整到路面硬化,全程手把手指导,让他快速掌握了基础施工技能。最让李新中感到踏实的是,以工代赈项目工资按工种每日计算,月底按时足额打到工资专户,收到后会有短信到账通知,“稳当,不怕干了活拿不到钱!”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带动224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累计发放劳务报酬70多万元,其中118名脱贫人口通过务工稳定增收,真正让“铁锹下出效益,汗水里藏增收”。
除了带动就业,项目更精准破解民生难题。此前,东坡底村游家坪组主干道路面破损严重,雨天泥泞难行,成为群众出行的“堵点”。以工代赈项目启动后,村民全员参与道路硬化施工,目前2.425公里的硬化路已进入收尾阶段,直接惠及沿线150余户、300余名村民。“路修平了,心里也亮堂了!”村民郑晋平看着崭新的路面满心欢喜。这条“致富路”不仅解决了出行难题,更为后续乡村产业发展打通了交通瓶颈。
“以工代赈的初心,是‘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交城县发改局副局长贾支川介绍,此项工作重点聚焦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群、城镇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增收难题,因而项目一般不采用专业施工队,尽量不使用大型机械,在兼顾效率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多使用人工,让群众通过劳动受益。
今年以来,交城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稳就业、促增收为核心,对于建设内容更适合人工操作、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就业多的项目优先储备、重点支持,累计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3个,总投资2224.16万元,政府投资357.16万元,吸纳务工群众354人,发放劳务报酬583.2万元,助力务工群众人均增收1.6万元以上。
“随着项目的实施,不仅让交城县的农村基础设施‘强’起来,更让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足’起来。”交城县东坡底乡党委书记张尧文说,越来越多的村民从“等靠要”转变为“勤劳务”,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