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阡陌换新颜 党旗映民心

——文水县西槽头村“基建蝶变”赋能乡村振兴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处暑一过,天高云淡,驱车驶入文水县西槽头村,黑亮的柏油路笔直伸向远方,白墙黛瓦的民居在太阳的映照下泛着柔光;一拧水龙头,清水哗哗作响;文化广场里,孩童追逐、老人起舞,连微风都带着笑……

谁曾想,不久前这里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后进景象?如今,一纸“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乡村基础设施从“有”向“优”、从“旧”向“新”转变,见证了一场由支部领航、党员冲锋的“基建革命”。

支部领航 一张清单绘到底

路咋修、水咋通?群众说了算。

为了摸清村民们最迫切的需求,西槽头村党支部可没少下功夫。他们创新工作方法,采取了“党员大会议事、村民代表集中审议、党员干部入户走访”的“三步走”模式。会场上,党员们集思广益,认真听取村民代表的意见;田间地头,党员干部走街串巷,与村民们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期盼。

“咱们这路啊,一下雨就没法走,希望能早点修好!”“吃水是个大问题,啥时候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的需求都说了出来。经过细致的梳理,一份涵盖“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村庄亮化”等内容的重点民生清单新鲜出炉。

这份清单,可不只是写在纸上,而是成了西槽头村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村党支部结合乡村发展规划,将清单上的内容逐一分解,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精准对接村民的需求,真正做到顺应民心。

为了把好事办好,西槽头村党支部还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同时充分发动群众和乡贤的力量。村里成立了由党组织牵头、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基建工作小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强大合力,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党员冲锋 一线担当破难题

项目推进到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

西槽头村在道路修建、水利工程、村庄亮化美化等项目中积极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土地占地协调、施工监督,面对矛盾纠纷主动靠前调解,为项目高效推进保驾护航。

在道路硬化工程中,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占道违建,以实际行动带动村民主动配合,仅3个月时间,便完成全村主干道路供热管网入地,南北主街道污水管网建设及80%道路硬化及散水建设。

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群众关切,西槽头村实行党员“分片包户”服务,定期向村民通报项目进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自来水管网改造、供热管网改造、污水管网铺设、路灯安装等工程中,党员全程跟进质量监督,确保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赵书记,什么时候到我家?”“别急,很快就过去了!”自来水管网改造期间,该村党支部书记赵保伟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挨家挨户地跑。为了让村里的老人们尽快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他总是优先安排,还亲自上门指挥协调,确保改造期间不影响他们的生活用水。老人们拉着他的手,感激地说:“赵书记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靶向施策 打造基建“新样板”

西槽头村以村通、户达、干净整洁为目标,对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全村散水进行整治,彻底改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状。同时,对部分残垣断壁进行了有效修复,对部分废旧宅基地进行了整治与利用,部分道路进行了绿化,为群众提供了更加舒心的生活环境。曾经“灰头土脸”的小村庄,如今已“抬头是画,低头是景”。

在此基础上,西槽头村聚焦农业灌溉和安全饮水,党组织牵头修缮老旧水井、升级供水管网,解决了“灌溉难”“饮水愁”问题,既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也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此外,还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不断完善村级卫生室、文化广场、九年一贯制学校、幼儿园、村口小景观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阡陌变通途,幸福踏歌来。如今,走在西槽头村的路上,脚下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路两旁郁郁葱葱的绿植迎风摇曳。田间地头,水利设施嗡嗡作响,汩汩清泉滋润着希望的田野。村头的便民服务中心里,村民们有说有笑,办理着各种事务,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基础设施的“硬支撑”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动能”,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将以基础设施为抓手,撬动产业、人才、文化全面振兴,让西槽头村既有‘颜值’更有‘产值’。”望着日新月异的村庄,西槽头村党支部书记赵保伟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