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兴县冯家庄村

巧用庭院“方寸地” 拓宽村民“致富路”

□ 本报记者 冯凯治 通讯员 高崇德

初秋时节,地处偏僻的兴县高家村镇冯家庄村却别有一番生机。沿着蜿蜒的村道行走,随处可见的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农家小院。

在魏家峁组,81岁的独居老人王贵儿正在自家院子里忙碌着,汗水顺着皱纹流淌,却掩不住他脸上的喜悦。葡萄架上,一串串紫红的果实垂挂下来,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旁边的辣椒红绿相间,豆角藤蔓攀爬,整个小院洋溢着丰收的气息。

看到驻村第一书记高崇德前来走访,老人高兴地摘下一串成熟饱满的葡萄塞到他手中:“高书记,尝尝咱自家种的!”葡萄的香甜在口中绽放,也甜进了心里。类似这样的小院景象,在冯家庄村并不少见,一个个农家院落正在变成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在石阴组,78岁的白焕秀老人房前3亩院落里,整齐排列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头,茴子白绽开层层绿叶,圆滚滚的西瓜躺在地里,好不喜人。鸡儿、鹅群闲步其中,不时发出欢快的鸣叫;房后2亩地上,枣树、苹果树硕果压枝,玉米挺直了腰杆,整个院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据悉,冯家庄村位于兴县高家村镇西南5公里处,属典型的丘陵山区。这里曾经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户籍人口1436人,常住人口却只有280人,大多是老人和妇女。空旷的村庄,荒废的院落,如何破解山区乡村振兴难题,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重要课题。

转机来自于政策的支持和村“两委”对农家院落的重新发现。近年来,该村积极引导村民整合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逐步探索出一条“小而精、特而美”的山区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兴县县委、县政府“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策激励下,村“两委”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庭院模式。近年来,村里免费发放苗木、饲料、有机肥等生产物资,并邀请技术人员提供上门栽种、修剪服务。预计每户可年均节支600元、增收800—1000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农家小院的华丽变身。

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向冯家庄村,许多农户就已经开始在自家庭院里忙碌起来。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对土地的深情。村民王有娥一边打理着蔬菜一边说:“以前院子里就长些杂草,现在好了,种了菜既能自己吃,还能卖钱,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除了种植,该村还大力发展庭院养殖。目前全村有养羊专业户17户,存栏1800只;养猪专业户21户,存栏1230头。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创新推行“家鸡蛋”集中养殖模式,在节约用地的同时实现种养循环。今年已有25户新养鸡户参与,共养殖630余只鸡,日产蛋约500枚,日均可收入600元。

走进养殖区,鸡鸣声此起彼伏,村民们正在捡拾新鲜的鸡蛋,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些鸡蛋都是纯天然的,特别受欢迎,经常供不应求。”正在忙碌的白焕秀笑着说道。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整个冯家庄村笼罩在一片温馨宁静的氛围中。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三三两两地坐在自家院子里,品尝着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谈论着今年的收成,欢声笑语在院落间回荡。

“现在我们村所有常住农户都搞起了庭院经济,村庄越来越美,大家的收入也实实在在提高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继民站在村头,望着一个个生机勃勃的院落自豪地说道。数据显示,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村民年均收入提高了约20%,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了15%,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写在村民们的笑脸上。过去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现在也开始返乡创业,利用自家庭院发展特色种养业。村庄恢复了往日的活力,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放眼未来,冯家庄村将继续以“推窗见绿、开门见园、移步有景、地里增收、院中致富”为目标,持续深化庭院经济建设,努力将农家“方寸地”打造成宜居宜业、增收致富的“绿色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