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娟娟
午后的阳光漫过孝义市崇文街小学的红砖墙,红领巾广播站的广播声准时响起。
356班王馨瑶攥着讲稿站在话筒前,小脸上透着认真:“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讲1955年中国收回旅顺的故事……”她的声音掠过走廊,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也唤醒了墙壁上鎏金“礼”字的光泽。这所连续七年蝉联“全国文明校园”的小学,正把“礼乐崇文”的种子埋进每个课间、每堂课后,让文明的嫩芽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悄悄生长。
党建领航:红领巾飘出的文化课堂
五年级学生赵紫垚永远记得第一次聆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场景。那日阳光正好,李红老师带着他们在孔子学堂前诵读,竹简造型的屏风将阳光筛成碎金,落在孩子们的书页上。“那一刻,文字仿佛活了过来。”赵紫垚说。
孔子学堂内,30名学生正身着汉服行拜师礼。党支部书记李红亲自示范“正衣冠”的动作,袖口的杏黄色滚边随着手势轻晃:“这不仅仅是仪式,更是让孩子们触摸‘不学礼,无以立’的精神内核。”
2024年11月,学校被全国孔子基金会授予“孔子学堂”,如今这里已成了学生们的“文化打卡地”——课间时,总有学生趴在“六艺体验坊”的橱窗边,看同学们用算盘演示《九章算术》的古算法,或是在剪纸课上剪出二十四节气的图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024 年4月的传统文化节上,千名师生身着汉服齐聚操场,诵读声浪掀动着空中的彩带。党员教师刘芳站在队伍前排,领口别着“经典诵读先锋队”的徽章,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当看到平时调皮的男生也挺直腰板,认真吟诵《论语》时,我突然明白什么是文化自信。”这场活动,背后是党员教师们连续三个月的策划——从选篇目到编动作,甚至亲手缝制汉服上的云纹刺绣。
在党建引领下,学校创新推出“三个一”工程:每日一次红色播报、每周一节孔子学堂课、每季一场主题实践活动。三年级学生李玥柔的书包里总放着一本《论语》手抄本,封皮上画着她想象中的孔子。“有次我和妈妈吵架,突然想起‘父母呼,应勿缓’,就主动问妈妈道歉了。妈妈惊讶得眼睛都瞪圆了。”这样的变化,正是校党支部推进“党建+德育”的生动注脚。
家校联手:读书会里的成长魔法
下午4点半,362班教室传来阵阵笑声。任佳琪妈妈正和其他家长围坐成圈,手里捧着《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以前我总对女儿说‘快去学习’,现在会问‘你今天的太空实验有什么发现’。”她边说边比划,发间的银饰随着动作轻响,“这是参加读书会学到的‘魔法’。”
崇文街小学的“班级—校级—社区”三级读书会体系,像一组精密的“成长助推器”。班级读书会上,家长们轮流分享育儿经验;校级“家长成长学堂”里,教育专家用PPT拆解“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社区“家校社共育驿站”中,任梁政妈妈正带着孩子们表演《论语》情景剧,她扮演的“孔子”手持竹简,引得围观老人直乐:“这比看电视有意思多了!”
最动人的蜕变发生在廉丽清身上。“第一次参加读书会时,我刚和女儿吵完架,眼睛还是红的。”她摩挲着笔记本上的批注,“周老师让我们写下‘孩子的三个优点’,我憋了十分钟只写出‘成绩好’。但现在,我能列出‘善良、有想象力、会照顾流浪猫’的品质。”笔记本里夹着一张照片:任佳琪在“孝·义故事”演讲比赛中拿着奖状,母女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382班郭永洲的卧室墙上,国际空间站海报与“未来宇航员”的手写标语并排悬挂。“这是参加家长课堂后贴的。”母亲程惠指着书桌前的大学照片说,“周孝珍老师说‘梦想教育要可视化’,我们就把他心仪的航天大学校门打印出来,每天早上他都会对着照片说‘今天要更努力’。”
改变发生在一次读书会的角色扮演后。当程惠把“快去写作业”换成“宇航员训练前要先完成理论知识”,郭永洲竟主动查了半小时航天资料。如今,全家每周都会举办“太空知识分享会”,指着儿子手绘的“星际航行计划”图纸,程惠笑出了眼泪:“你看这上面写着‘妈妈负责地球补给站’,原来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做梦。”
文化扎根:皮影戏里的文明接力
午后的阳光透过剪纸社团的窗户,在327班李玥柔的课桌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她正用刻刀在红纸上勾勒孝义皮影的图案,指尖沾着金粉说:“老师说,这是我们家乡的‘文化三绝’之一。”不远处的操场上,武术社团的学生们正在练习太极,招式间透着刚健有为的气韵。
“同学们看,这是孝义木偶戏的操纵杆。”民间艺人王师傅举起木偶,引得围坐的学生们发出阵阵惊叹。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每月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四年级学生张昊天至今记得第一次操纵木偶的情景:“当我让‘孙悟空’翻出第一个跟头时,全班都在欢呼,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老祖宗的手艺太神奇了。”
在“我为家乡文旅代言”活动中,王馨瑶成了孝义三皇庙的“最小讲解员”。有次给外地游客讲解时,一位爷爷问她“中阳楼的匾额有什么故事”,王馨瑶对答如流。她模仿着当时的姿势,扬起下巴,“爷爷夸我‘比导游还专业’,我心里比吃了糖还甜。”这样的实践,让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文化记忆。
深秋的汾州府文庙,一群小学生正围着石碑临摹碑文。六年级学生陈乐乐蹲在地上,笔记本上画着文庙的建筑结构图。“李老师说,这里的每根柱子都有讲究。”作为研学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们要完成“文化寻根手册”,从丈量牌坊尺寸到记录碑刻文字,用孩童的视角解读传统文化。
最难忘的是去年的祭孔大典。当古乐响起时,李玥柔作为献花少年站在队伍前列说:“我捧着菊花走向孔子像,突然理解了什么是‘肃然起敬’。”她指着日记本上的涂鸦——一个戴着博士帽的小女孩站在孔子像前,“那天晚上我梦见自己成了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论语》。”
夕阳西下,崇文街小学的孔子学堂前,几个孩子正围着老师请教问题。王馨瑶路过时,听见一年级的弟弟妹妹正在背“有朋自远方来”,忍不住跟着念出声。教学楼墙上“全国文明校园”的铜牌在暮色中闪着微光,却不及孩子们眼睛里的光耀眼——那是校长弯腰捡垃圾时说的“房室清,墙壁净”,是妈妈在读书会学会的温柔语气,是皮影戏操纵杆上传来的温热触感。当党建红、家校情、文化根像树根般缠在一起,文明的枝叶早已悄悄撑开,为每个童心撑起一片会生长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