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洋) 党的创新理论是照亮基层发展的“明灯”,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思想引擎”。近日,岚县精准聚焦乡村旅游发展需求,精心组建由党校优秀教师、土豆花志愿宣讲队骨干组成的宣讲队伍,深入岚城镇王家村、王狮乡蛤蟆神村、界河口镇楼坊坪村等8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文化思想”专题宣讲。
宣讲团队打破传统会议式宣讲的刻板模式,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村民院落,用群众听得懂、乐于听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乡村旅游发展一线,让理论“活”起来、“实”起来,切实推动党的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岚县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注入强劲思想动能。
破形式:把“会议室讲台”搬到“群众身边”。“以前听宣讲要去村委会,现在在地头歇口气的工夫就能学,还不耽误干活!”岚城镇王家村村民王大爷望着田埂间的宣讲员,笑着说道。此次宣讲彻底摆脱“会议室集中讲、群众坐着听”的传统框架,紧扣乡村旅游重点村村民的生产生活节奏,把宣讲阵地选在群众最易聚集、最接地气的地方,让理论学习与日常劳作“无缝衔接”。
在田间地头,宣讲员特意选在村民耕种、采摘的间歇开展活动,不设座椅、不摆桌牌,与村民一同站在田埂上拉家常、谈发展——从眼前的农作物长势聊起,自然过渡到乡村旅游中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让“理论”与“农活”同频共振;在街头巷尾,文化广场的石凳旁、便利店的屋檐下,都是宣讲的“流动课堂”,宣讲员趁着村民饭后闲谈、纳凉休憩的时机主动融入,用一句“咱村搞旅游,怎么能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的提问开启互动,瞬间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村民院落,宣讲则变成了“庭院座谈会”,大家围坐在农家小院的石阶上,从自家院子的环境整治说起,延伸到乡村旅游民宿的特色打造,让理论宣讲在烟火气中自然展开,让群众听得进、愿意听。
接地气:用“乡音乡语”讲透“大道理”。“咱岚县的面塑、八音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要是能融进旅游里,游客来了既能看、又能玩,咱的日子肯定更红火!”宣讲员用地道的岚县方言,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得生动鲜活。此次宣讲始终紧扣“助力乡村旅游发展”这一核心,坚决避开晦涩的理论术语,用群众熟悉的“大白话”“家常话”传递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沾满“乡土气”、带着“人情味”。讲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时,宣讲员结合岚县面塑、八音等非遗文化资源,细致分析如何将这些特色技艺转化为乡村旅游的体验项目——“游客来学捏面塑、听八音会,不仅能了解咱岚县的文化,还能为村里带来收入,这就是文化赋能旅游的道理”;普及习近平法治思想时,宣讲员则聚焦乡村旅游中的常见问题,以村民身边的土地流转纠纷、游客与村民的矛盾调解等真实案例为切入点,用“要是没个规矩,游客闹意见、邻里起矛盾,咱村的旅游咋能做长久?”“依法办事才能让咱的乡村旅游走得稳、走得远”等直白道理,帮助村民直观理解法治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作用,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指导实践的“实用指南”。
见实效:让“理论学习”变成“发展动力”。“俺家想把老房子改成民宿,不知道咋申请手续?”“村里搞旅游,怎么能把咱的土豆特产推销出去?”在界河口镇楼坊坪村的宣讲现场,村民们纷纷举手提问,原本的“单向宣讲”变成了热闹的“双向互动”。此次宣讲因时间契合村民日常节奏、内容紧扣乡村旅游需求、语言贴近群众生活,彻底打消了群众对“理论宣讲”的距离感,参与热情远超预期。
据了解,此次专题宣讲不仅让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文化思想在岚县乡村旅游重点村落地生根,更切实为村民解答了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困惑,明确了实践方向。有的村民开始琢磨如何将自家院落改造成特色民宿,有的村民计划结合非遗技艺开发旅游文创产品,还有的村民主动提出要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为发展旅游出一份力。可以说,这场“接地气”的宣讲,不仅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更成功为岚县乡村旅游发展凝聚了精神共识、注入了实践动力,让党的思想成为推动基层文化繁荣、法治乡村建设的“压舱石”,更成为岚县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