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赵才俊的非遗守护路

□ 本报记者 王洋

鼓点铿锵震人心,油彩明艳映笑颜。在汾阳市阳城镇小虢城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广场上,一场热闹的青少年秧歌表演正酣——孩子们踩着整齐的鼓点灵活走位,一招一式间尽显灵动与活力。

这场精彩演出的背后,是老党员赵才俊的默默坚守,他带领村里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汾阳地秧歌在青春身影中焕发生机。

汾阳地秧歌,其根源可至唐朝。在千百年的传承中,这门艺术不断吸收汾阳民间传统艺术的精髓,将刚劲的武术套路融入柔美的舞蹈动作,又把和谐共生的理念藏进每一次跳挪腾跃。无论是节日庆典的热闹场面,还是寻常日子的文化活动,汾阳地秧歌始终是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汾阳及周边地区代代相传,成为承载地域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汾阳地秧歌曾一度面临传承困境:传人青黄不接、传统技艺逐渐简化、专业演出队伍不断萎缩。就在这时,老党员赵才俊站了出来。30多年来,他怀着对非遗文化的赤诚热爱,凭借自身的号召力与行动力,奔走在传承保护的一线——走访老艺人记录传统套路、组织爱好者重拾鼓乐道具、在村落里搭建表演平台,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汾阳地秧歌的文化根脉,以半生时光践行着入党时“为人民服务、为文化传承尽责”的誓言,成为这门非遗技艺名副其实的“活态守护者”。

为让地秧歌真正“活”在青少年心中,今年,赵才俊又有了新动作。他牵头组织党员志愿者,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项目,在小虢城小学正式成立地秧歌社团。每周三下午,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学校操场,从基础的鼓点节奏教起,到复杂的队形编排、细腻的动作神态,毫无保留地向29名学生传授地秧歌的精髓。暑假期间,他又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候鸟课堂”,继续组织孩子们排练,让假期成为非遗传承的“黄金时光”。

“孩子现在很少抱着手机玩了,每天都盼着去学秧歌,身体越来越结实,性格也更开朗了!”“以前孩子对非遗没概念,现在不仅能说清地秧歌的历史,还会主动给我们表演,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明显强了!”提起孩子的变化,家长们的喜悦溢于言表。赵才俊的努力不仅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提升了身心素养、增强了自信心与荣誉感,更让汾阳地秧歌的独特风采被更多人看见、喜爱。

“作为一名老党员,只要身体还能动,我就会一直把地秧歌传下去。”面对未来,赵才俊眼神坚定,我将继续牢记党员身份,积极响应党的文化传承号召,既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原汁原味传下去,也要探索更贴合时代的传承方式,为村庄发展注入文化活力,让汾阳地秧歌这颗非遗明珠,在汾州大地上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