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铿锵震彻村落,孩童笑颜映着油彩。汾阳市小虢城村的这场青少年秧歌表演,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汾阳地秧歌的鲜活亮相,更藏着老党员赵才俊30余年坚守的温度。他以赤诚之心为文化续脉,其意义远超单一技艺的传承,更照见了非遗存续的核心密码。
赵才俊的坚守,首先是对文化根脉的“护持”。当老艺人渐少、演出队伍萎缩,赵才俊走访记录传统套路、组织爱好者重拾道具,实则是在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基因”。更重要的是,他为非遗注入了“代际活力”,在少年心中种下了文化认同的种子。让非遗不再是“过去时”,而是能融入日常的“现在时”。
而作为老党员,赵才俊的行动更诠释了“文化担当”的时代内涵。他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响应党的文化传承号召,将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绑定,用秧歌为村庄注入文化活力。这种“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不仅破解了非遗传承的“孤勇”困境,更证明了基层党员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非遗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有人带头搭台、众人拾柴的“大合唱”。
赵才俊的故事,也为我们思考“如何重视非遗”提供了现实参照。要让更多非遗免于困境,既需“守护者”的初心,更需全社会搭建起“传承支架”:首先,政策需“兜底”,可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资金补贴,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走访记录、技艺抢救,同时搭建老艺人与年轻人的交流平台,避免技艺“随人而逝”;其次,教育要“融入”,将“非遗进校园”从“试点”推向“常态化”,结合地方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让非遗像语文、数学一样,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文化必修课”;此外,传播要“创新”,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将非遗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内容,让非遗从“小众欣赏”走向“大众共鸣”。
非遗从来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唯有更多人像赵才俊这般,以初心护持、以创新赋能,唯有社会给予更多重视与支持,才能让汾阳地秧歌这样的非遗明珠,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持续绽放光彩,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