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高茜
金秋时节,天刚蒙蒙亮,临县兔坂镇高家圪垯村的山坳里还裹着一层薄霜,村头日间照料中心的窗户却已透出暖黄的光。厨房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裹着小米稀饭的清甜香气,在微凉的晨风中飘出老远,成了村里清晨最动人的信号。
平日里,这缕炊烟是老人们一日两餐的盼头。而今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烟火更添了几分特殊意义。“福禄寿爱心食堂”要为返乡祭祖的乡亲们备好免费午餐,让分散在四方的家人,借着热饭热菜续上久违的团圆。
可谁能想到,如今这日日飘着饭香的照料中心在几年前,还藏着许多独居老人面对“冷灶台”的无奈与心酸。
“人老了,最怕的不是孤单,而是一日三餐的冷灶台。”78岁的张明照想起以前的日子,语气里仍带着几分苦涩。他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自己独居在老窑洞里。每天清晨,他要佝偻着背,扶着墙挪到灶台前,颤巍巍地添柴、引火,火没烧旺,呛得他直咳嗽。有时力气跟不上,干脆煮一锅稀饭,就着冷馒头吃三天。逢上阴雨天,柴火受潮点不着,便只能啃口干硬的饼子充饥。
“人老了,牙口不行,胃也弱,可冷饭冷菜,不吃又能咋办?”从前他常对着空落落的院子叹气,而这样的叹息,不是个例。
高家圪垯村由高家圪垯、南局则等自然村组成,受整村移民或分散移民政策影响,村民居住零散,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们不仅少了陪伴,连“吃上一顿热乎饭”都成了难以实现的心愿。
老人们的困境,终究被有心人看在眼里。改变的种子,在2022年的春天悄然萌发。村干部张建荣在一次日常走访中,偶然撞见村里的一位奶奶,正端着一碗早已凉透的面条,浑浊的眼泪一滴滴落在碗里。
那一幕,让他心里揪得慌。
“咱村老人多,移民后住得散,吃饭成了大难题,得想个法子!”那天的村委会上,张建荣的话掷地有声,也激发了大家解决问题的决心。
可现实难题摆在眼前。
办食堂需要资金,他们就跑遍周边乡镇找爱心企业对接。缺人手帮忙,就发动村里的党员和热心村民当志愿者。要保证食材新鲜,就直接联系村里种粮的农户,让蔬菜、粮食从田间地头直接运到食堂后厨。
终于,2022年春天,在村党支部的牵头推动下,“福禄寿爱心食堂”正式成立,免费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一日两餐。当食堂的第一缕炊烟升起,第一碗热饭端到老人面前时,不少老人攥着碗筷的手都忍不住发颤。
李翻爱老人捧着一碗热乎的小米稀饭,轻轻吹了吹,小口抿下,眼眶一下子红了说:“这稀饭烫嘴,心里更热乎。”
从那天起,食堂成了老人们的“第二个家”。每天准时开两餐,米饭、馒头轮换着来,菜里总飘着让人安心的油香。碗筷碰撞的脆响,渐渐盖过了往日院子里的冷清叹息。食堂里的说说笑笑,成了高家圪垯村最动听的声音。
但村党支部的脚步没有停下。
爱心食堂的烟火暖了老人的胃,却也让他们意识到,老人们要的不只是一顿热饭,更是有人陪伴的热闹、有人照护的安心。运营刚满一年,他们便琢磨着再往前迈一步。
“建一所真正能让老人‘白天有照料、闲时有乐子’的日间照料中心。”张建荣说道。
可新的难题又来了,村里现有的场地根本不符合民政部门对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标准。
“老人的需求等不得,垫钱也要建!”张建荣在村委会上一锤定音,这话也说出了所有村干部的心声。于是,村干部带头自掏腰包凑钱,年轻人力气大,就搬砖、和泥、砌墙,老人们帮不上重活,就坐在旁边给大家递水、擦汗,看着砖墙一天天变高,眼里满是期待。
2023年7月,崭新的日间照料中心顺利通过验收。这里不只有宽敞明亮的食堂,还添了铺着软垫子的休息室、摆着棋牌桌的活动室。志愿者会定期来给老人量血压、剪头发,老人们吃完饭,有的凑在一起下棋唠嗑,有的跟着志愿者学折纸、做手工,日子过得比以往热闹了不止一星半点。
日子一天天热闹起来,村党支部还想着把这份温暖延伸到更多人。中元节是传统祭祖的重要节日,每到这时,外出务工的乡亲们都会陆续返乡,村里一下子多了不少人气。他们敏锐地抓住这个契机,决定在照料中心举办爱心午餐活动,既解决了乡亲们祭祖后的用餐难题,更搭起了一个情感联络的平台。
活动当天,照料中心里挤满了人。一屋子人围着桌子坐,有的说在外打工的趣事,有的讲村里新修的水泥路,还有老人拉着年轻人的手,絮絮叨叨说着照料中心的好,厨房里,志愿者们忙着端菜、盛饭,蒸好的馒头冒着热气,炖菜的香味飘满整个屋子,满是团圆的烟火气。
其实,像中元节这样的暖心事,在高家圪垯村早已成了常态。每个传统节日,照料中心都会变着法子给老人们添乐子。端午时节,屋里满是粽叶的清香,老人们手把手教志愿者包粽子,中秋遇上国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唱着红歌。这些日子里,“敬老爱亲”的老话,被一点点揉进了饭菜的香气里,融进了老少同乐的笑声里。
夕阳西下时,照料中心的窗户映着暖黄的光。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有的靠着藤椅晒太阳,有的还在棋盘上“厮杀”,笑声顺着风飘向远处的山坳。
高家圪垯村的这缕“食”光,从来不是一碗简单的热饭,它裹着民政局的政策扶持,浸着志愿者的汗水,藏着村党支部的牵挂,更凝聚着全村人守望相助的心意。
这光,照亮了老人的晚年,聚起了分散的乡情,也让“老有所依”的承诺,在岁月里慢慢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