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民主与法治

以学促干担使命 凝心聚力启新程

——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时代光荣使命”培训班掠影

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时代光荣使命”培训班开班仪式。

全体学员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参加现场教学。

□ 图/文 本报记者 梁英杰

金秋十月,太行叠翠;狮脑山下,精神激荡;桃河岸边,薪火相传。

10月12日,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当时代光荣使命”培训班在山西阳泉干部学院圆满结束。为期四天的培训涵盖专题教学、现场教学、影视教学、分组讨论等多个环节,既有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理论阐释,又有《代表法》解读的业务赋能;既走进百团大战纪念碑感悟民族气节,又深入大寨村感悟奋斗精神,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为参训学员送上了一场及时且深刻的精神洗礼。

阳泉,这座被誉为“中共创建第一城、百团大战主战场、民族工业先行者、保矿运动策源地”的城市,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革命的热血,被誉为是一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此次培训选址于此,核心目的是组织吕梁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人大代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化政治理论学习,感悟思想伟力,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全面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履职能力,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理论铸魂 凝聚初心

山西阳泉干部学院,作为中组部备案的全国72家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一,已经成为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党性教育培训重要基地,为本次培训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培训中,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度解读,到《代表法》条分缕析的实务辅导,再到“百团大战与抗战精神”的历史回溯,三场专题教学如同一座座思想灯塔,照亮了学员们的履职之路。

“从改革开放以来,咱们山西的这个产煤量是超过了200亿吨,占到全国的总量的1/4,而这么多煤炭当中,73%都是输送到省外支援全国……”第一场专题教学中,阳泉市委党校教师吕建文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让学员们对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有了更深地理解。

杨洁老师则以详实的史料,将学员们带回烽火连天的1940年。“百团大战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民族精神的壮歌!”她讲道,阳泉是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主战场之一,当时正太铁路是日军维持华北战局的交通命脉,阳泉地处正太铁路正中间,成为破袭的关键战场,狮脑山作为阳泉市区的制高点,控制了狮脑山,就等于卡住了正太铁路的咽喉。课堂上,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地做着笔记,心中对先烈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双会分享道:“通过学习百团大战的壮阔历史,重温习总书记关于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论述,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也启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必须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各方面,以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确保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代表法》解读课上,杨珍君老师围绕代表权利、义务与履职规范,结合典型案例展开教学。通过系统学习,代表们进一步明确了“代表谁”“为何代表”以及“如何代表”,手中的履职“工具箱”更加充实,肩上的责任也更加清晰。课后讨论中,学员们纷纷感慨:“这堂课解决了我们许多实际操作中的困惑,让人大工作更有底气。也让我们知道了履职不仅要有热情,更要懂法、用法。”

足迹寻根 牢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阳泉时曾深情指出:“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前,秋雨绵绵,学员们庄严肃立,向先烈们敬献花篮。“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14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85年前那场血与火的较量。“这座纪念碑,铭刻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现场教师马戎关于“不屈的民族气节,伟大的抗战精神”的讲解,让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汇,学员们仿佛看到了八路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的英勇场景。市人大代表梁耀奎动情地说:“什么是民族气节?就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

从阳泉到西柏坡,是从一个精神高地奔赴另一个精神圣地。在这“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红色热土,简陋的指挥部、斑驳的桌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赶考”历程。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内,苗青老师以“经典的运筹帷幄,永恒的不忘初心”为主题,在毛泽东同志旧居前现场授课。“当年,党中央就是在这间简陋的土房里,指挥了三大战役,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摸着斑驳的木门,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张鹏飞感慨:“这就是‘赶考’精神的起点啊!今天我们依然在路上。”

来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发源地大寨村,史璐霞老师讲述着郭凤莲和乡亲们战天斗地的故事。站在层层梯田上,望着如今绿意盎然的虎头山,市人大代表薛育龙深有感触:“大寨人在石头上造田,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谋发展,同样需要这股子拼劲!”

实践启航 谱写新篇

阳泉作为老工业基地,其转型实践,为同样面临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吕梁提供了宝贵经验。培训期间,学员们还深入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和马家坪变电站,亲眼见证老工业基地的蜕变。

从烽火战场到建设热土,红色的基因在这座城市赓续传承。走进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斑驳的老厂房、沉睡的旧设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阳泉是全世界最早发现煤,也是全世界最早学会用煤来如何炼铁的城市。可以说全世界的炼铁技术是从我们中国传到瑞典才分给欧洲的。”随着阳泉市副市长李君的讲述,学员们穿行文化园之中,触摸着历史的脉络,也思考着如何让吕梁的红色资源与转型发展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从煤电独大到多元发展,阳泉的转型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参观现代化管理的马家坪变电站时,市人大代表薛育龙与当地技术人员深入交流。“吕梁同样面临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挑战,阳泉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上的探索,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结业仪式中,学员们争相发言。“四天的学习,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能力的提升。”市人大代表胡鸿雁表示,“要把抗战精神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转化为履职尽责的担当。”来自基层的代表梁耀奎说:“作为人大代表,我要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履职实效,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答好为人民服务的满意答卷。”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铭记,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在总结时强调:“我们要把阳泉的红色基因和转型经验带回吕梁,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他要求全体学员以此次培训为新起点,在理论武装上再深化,在担当作为上再发力,在作风建设上再加强,让每一次履职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