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海砚
印象中石楼人不愿意走出去。
但现在在石楼像黄爱青和刘开祥夫妻俩一样的人走出去的还真不少。3500余名石楼“福海厨工”扎根青岛,更多人奔赴北京等城市打拼。这一从“不愿走”到“主动闯”的转变,正是我市“一县一品牌、县县有特色”劳务品牌战略结出的硕果,彰显了技能赋能与品牌引领的强大力量。
劳务品牌的培育,打破了石楼人“故土难离”的心理壁垒与就业困境。过去,石楼作为山区农业县,劳动力多局限于传统种植,收入微薄且发展无门。2019年“福海厨工”成为省级首批劳务品牌后,这一局面彻底改变。政府联合5家培训机构开设中式面点、北京烤鸭等热门课程,累计培训8200人次,实现“零成本学技能”。可圈可点的大有人在,曹丽丽从务农妇女变身青岛面点师,带领全家年收入达数十万元;韩海峰持证后从帮工晋升厨师,薪资大幅提升,这样的案例俯拾即是。品牌带来的技能底气与就业保障,让“走出去”从冒险变成靠谱的选择。
品牌化运作让石楼劳务输出从“零散务工”升级为“集群发展”。石楼构建“培训—持证—就业—服务”全链条机制,“福海厨工”“三证”持证率超98%,成为市场认可的质量标签。在贺长福等“领头雁”带动下,3500余人在青岛形成就业集群,承揽300余个食堂服务窗口,培育220多个家庭作坊,“黄河岸边青岛村”声名鹊起。政府更在青岛建立服务联络站,提供维权保障,让外出务工者无后顾之忧。这种集群效应不仅增强了从业者的归属感,更让“福海厨工”成为餐饮市场的“金字招牌”。
石楼的突破,是吕梁劳务品牌战略的生动缩影。以“吕梁山护工”为牵引,吕梁已打造24个特色劳务品牌,涵盖7大类别,5个省级品牌中“福海厨工”最为亮眼。这些品牌形成合力,累计带动15万脱贫群众等群体就业,年创收30亿元。吕梁首届劳务品牌交流推进会更搭建起跨区域合作平台,推动“吕梁山货”与“吕梁技工”双向输出。石楼在此框架下拓展京津冀市场,全年务工规模达2.3万人,正是全市品牌协同效应的体现。
更深远的是,劳务品牌重塑了石楼人的发展理念。从“守成”到“进取”的心态转变,比收入增长更具长远价值。如今石楼更探索造林工、物业工等新品牌,劳务经济多点开花。
从黄河岸边到黄海之滨,“福海厨工”的故事印证了:劳务品牌是破解山区就业难题的钥匙。吕梁的实践更表明,当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通过品牌精准对接,“劳动力红利”就能转化为“发展红利”。随着“福海厨工”向标准化、精湛化迈进,越来越多石楼人将带着技能与梦想闯天下,而这股由品牌催生的奋斗力量,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