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唱段讲的是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七仙女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劲,不仅敢私自下凡与董永喜结连理,更为了帮董永将三年长工缩短为百日,邀几个姐姐连夜织成十匹锦绢,最终夫妻得以双双还家。
从石楼县走出去的护工黄爱青也有这么一股子劲。已到知天命年纪的她从四年前义无反顾选择北漂到今年带着丈夫刘开祥回乡参加吕梁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一路走来,看似书写着一段小市井普通人从田间地头到大城市技能赛场的奋斗传奇,实则是人世间一个小家庭生存的真实写照。
正如黄爱青所说,自己其实很普通,自己的家庭也很普通,之所以和丈夫刘开祥下定决心闯出去,为的就是赚钱,要养家糊口,让孩子们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自己的小家能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壹 抉择
黄爱青曾在老家石楼县义牒镇做过十七年的幼儿园教师,工资虽然不算多,但可以补贴家用。再后来,因为三个孩子需要去县城上学,她也随孩子们住到了县城。教师做不成了,家里开支明显少了。
黄爱青生性喜欢折腾。来到县城,她做过代购、电商、微商,多多少少赚了一些钱,但是生活依然不尽如人意。
2021年,当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黄爱青喜悦之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个压力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学习开支、吃喝拉撒,还有来自各方面的考虑。“就这样过日子,一大家的生活注定没有出头日。”黄爱青内心忧郁,但更多的是恐慌。
为母则刚,黄爱青把出路锚定了“北漂”。说干就干,去北京时,黄爱青浑身上下只带了路费和一点基本的生活费,“我就是要把自己的路堵死。出去就不打算回来。”她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十年之约”:一定要在北京拼出个样子来!
火车驶出吕梁山区,窗外的风景从黄土高坡变成高楼大厦,黄爱青的心里既充满期待,又满是焦虑。期待能早点挣钱,但又着急自己没文化、没技能,在大城市里能不能站稳脚跟。
“没文凭、没技能,但咱有苦水。”初到北京,黄爱青想着去伺候人。在石楼这样的穷乡僻壤,村里人被城里人当保姆,做护工这样的营生看作是伺候人,总感觉低人一等。
黄爱青一根筋:“只要能赚钱,干什么都行!”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养老院做一线护工照料老人。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得起床,六点准时到岗。一天的工作就是给老人穿衣、洗漱、喂餐,然后是测血压、量体温、协助康复训练。最吃力的事情是要帮失能老人翻身、换尿布,下午还要陪失智老人聊天、散步,直到晚上八点半才能下班。12小时的两班倒,一天下来,黄爱青几乎没有半点歇空。
养老院里有30多位老人,其中20多位是失能或失智老人。“第一次给一位失能老人擦身子时,我手都在抖,生怕弄疼老人。”黄爱青回忆说,那段时间,她每天下班后背都直不起来,但从没想过放弃,也不敢放弃。
黄爱青负责的区域里有一位82岁的老奶奶,而且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时常哭闹着要找家人,半夜不好好睡觉,总是下床乱走。黄爱青怕老人摔倒,干脆搬来一把小凳子守在老人床边,一个晚上都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黄爱青把每一次护理都当作学习机会,随身携带笔记本,记下老人的饮食喜好、用药时间,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赶着请教护士长和比自己入职早的姐妹们。“老人的事无小事,多记一点、多学一点,就能多帮一点。”正是这份较真与负责,黄爱青很快赢得了老人和同事的认可。
“每天下班,双腿就像绑了沙袋。一段时间,双脚肿胀变形,只能一瘸一拐地挪回宿舍。”这些苦,黄爱青只能自己悄悄咽下去。每次和孩子们视频电话,她总是乐呵呵地只报喜不报忧。因为她深知,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已经离孩子们梦想的生活更近一步。
刘开祥在妻子黄爱青的影响下,也在一些医院和养老院做陪护工作。刘开祥深知男性护理员在体力、应急处理上的优势,主动承担起搬抬老人、夜间值守等重活累活。“刚开始很多老人不适应男护理员,我就用耐心慢慢磨,帮老人读报纸、陪老人聊天,时间久了,老人们都把我当家人一样看待。”
夫妻俩在北京的日子过得很节俭,为了陪孩子应考,在离黄爱青工作地不远的地方租了一个两居室的房子。刘开祥的工作一天24小时离不了人,能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黄爱青每天上下班走路的时间也有3个多小时,但他们从没想过退缩。“每天下班后都会电话彼此关照一声,但更多的事情是聊工作,分享学到的技能,那一刻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刘开祥笑着说。
贰 坚守
2021年3月4日来到北京后,黄爱青四处求职,零零散散漂泊不定。8月1日,到北京不到半年的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正式入职北京市石景山区现代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从事讲师工作。
那天晚上,黄爱青激动得一个晚上都没睡上个囫囵觉。“其实也不是激动,就是回想起自己来北京的每一天,觉得真的太难了。”提及“北漂”生活,黄爱青总觉得一切还在眼前。从迷茫中带着希望来到北京,从劳动力相对比较紧缺的护工干起,再到后来顺利考取育儿师等相关证件,黄爱青也在问自己凭什么、靠什么?
靠天!在农村过了半辈子的黄爱青和刘开祥更相信老天、相信自己。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强烈的责任心,黄爱青入职仅一年半,就从普通护理员晋升为护理部主任。职位的提升,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她不仅要统筹安排护理工作,还要负责员工培训、制作报表,这些都需要扎实的办公技能和专业知识,而这正是黄爱青的“短板”。
“刚当护理部主任那会,连简单的Excel表格都不会做,更别说制作培训PPT了。”黄爱青没有退缩,她整天占着儿子的旧电脑,利用所有业余时间自学WPS办公软件。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回到家就对着教学视频反复练习,从最基础的单元格合并、公式计算,到PPT的动画设计、版式排版,常常练习到凌晨一两点。“有一次为了做一份护理排班表,我对着Excel公式琢磨了整整两天,饭都忘了吃,最后终于弄明白的时候,激动得差点哭出来。”黄爱青说,那段时间,她的手指因为反复敲击键盘磨出了茧子,但看着自己制作的报表越来越规范,培训PPT越来越生动,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成就感。
就这样,黄爱青从“电脑小白”蜕变成了同事口中的“WPS高手”,她制作的护理流程手册、培训课件被养老院作为范本推广,领导更是称赞她为“全能人才”。但她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利用业余时间报考了养老护理专业培训课程,系统学习护理理论、急救知识、心理疏导等内容,将一线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从行业新人成长为一名培训讲师。
黄爱青本来就有教学功底。课怎么讲,怎么讲好,对她来说不算是大事,但是讲什么内容,怎么把好的东西讲出去对她来说不是那么简单。“黄老师的课特别实用,她会结合自己照顾老人的真实案例来讲,我们一听就懂,学完就能用。”听过黄爱青讲课的护理员这样评价。
2023年,在工作单位的推荐下,黄爱青代表北京通州区参加通武廊职业技能大赛,面对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强手,她沉着应战,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稳定的发挥,一举斩获养老护理项目冠军。“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我想起了在石楼的日子,想起了在北京出租屋里熬夜学习的夜晚,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黄爱青说,那枚奖牌,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坚守在养老行业一线劳动者的认可。
刘开祥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成长。他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急救技能,考取了养老护理员中级证书,还摸索出一套适合男性护理员的沟通技巧。“有些老人性格比较固执,男护理员说话更有分量,我会用拉家常的方式跟老人沟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护理建议。”凭借细致的服务和专业的技能,刘开祥成了养老院里“最受欢迎的男护理员”,不少老人家属专门指定要他照顾老人。
叁 回乡
黄爱青不仅爱折腾,更爱琢磨事。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黄爱青意识到护理一线固然重要,但要为老人们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还需要更多地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她在工作之余,阅读各类管理书籍,参加专业管理培训课程,积极向行业内的优秀管理者请教。她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将所学的管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就这样,来北京不到五年的时间,黄爱青从一名普通护工快速成长为了养老院培训师、护理部主任。
“一定要在北京拼出个样子来!”这离黄爱青为自己立下的“十年之约”还差四年。
“北漂”四年的时间,黄爱青和刘开祥想回家乡。
其实早在去年9月,偶然的机会,黄爱青得知家乡吕梁市将举办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她果断报名参加,并荣获二等奖及“吕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在北京的实践让她深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护理行业的需求只会不断增长,当下,养老护理行业是朝阳行业,若家乡需要,她会带着知识与技术返乡,尽全力推动家乡的养老护理工作,帮助家乡的兄弟姐妹们在护理护工领域站稳脚跟,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踏上发家致富之路。
今年10月份,吕梁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开赛在即。在石楼县人社局的推荐下,黄爱青带着丈夫刘开祥带着真本事再一次回家乡参赛。
“接到通知的时候,我们特别激动,能把在北京学到的知识用在家乡的比赛,是我们的荣幸。”黄爱青说,为了能在赛场上展现最好的状态,我和丈夫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黄爱青专门研究了吕梁本地家庭的收纳需求,结合北京学到的前沿理念,设计出一套适合北方家庭的整理收纳方案;刘开祥则反复练习养老陪护的每一个操作流程,从为老人测量血压的姿势,到协助老人行走的力度,都力求精准。
10月15日,吕梁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正式开赛。在“家政服务——整理收纳”项目现场,黄爱青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家庭卧室的整理收纳。她先仔细观察空间布局,然后按照“分类整理、科学收纳、方便取用”的原则,将衣物、书籍、生活用品一一归置。折叠衣物时,她手法娴熟,每一件衣服都叠得方方正正;摆放物品时,她兼顾美观与实用,让原本杂乱的卧室瞬间变得整洁有序。“整理收纳不是简单的叠衣服,而是要根据家庭需求,优化空间布局,让生活更便捷。”黄爱青在比赛中说的这句话,被评委记在打分表上,成为她加分的关键。最终,她凭借专业的理念、规范的流程和出色的表现,在该项目中获得三等奖。
不远处的“养老陪护”项目赛场,刘开祥正在进行模拟老人护理操作。他先轻声与“老人”沟通,安抚“老人”情绪,然后按照护理流程,为“老人”测量体温、血压,协助“老人”翻身、按摩。在按摩环节,他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调整力度,动作轻柔却不失专业,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对老人的尊重与关怀。“养老陪护不仅要懂技能,更要懂人心。”刘开祥说,几年的护理工作让他明白,对老人的关怀比技能更重要。他的这一举动,打动了现场评委,最终在该项目中获得高分。
“四年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能站在市级技能大赛的舞台上,更没想过能成为培训讲师。是技能改变了我的命运,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了我机会。”黄爱青动情地说,她还记得刚到北京时,国家针对养老护理员的补贴政策,让她减轻了生活压力;养老院组织的免费培训,让她有机会提升技能。“没有这些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我们。”在参加完吕梁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后,黄爱青与刘开祥受邀参加了石楼县人社局召开的创业就业工作座谈会。
黄爱青鼓励在场的家乡人,尤其是和她一样的家庭主妇要勇敢走出大山,积极学习技能。“不要觉得自己没文化、没经验就不敢尝试,只要肯努力,肯学习,在任何行业都能闯出一片天。”黄爱青说,她希望能带动更多家乡人通过技能实现就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实现人生价值。刘开祥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现在养老行业急需专业人才,只要掌握过硬的技能,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获得不错的收入。”他表示,未来希望能在家乡开展养老护理培训,把自己在北京学到的技能传授给更多家乡人。
参赛完回到北京后,刘开祥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去做厨师,这几天正在应聘一份厨师工作。
“福海厨工”是石楼县打造的一张省级劳务品牌,不少石楼人以“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服务至上、质量第一”的特性把厨师行业做成了金字招牌。刘开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一招聘在首都北京打响叫响。
从石楼的田间地头,到北京的养老赛场,再到吕梁的技能舞台,刘开祥与黄爱青用四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家庭成长史,更是新时代吕梁大山劳动者凭借技能改变命运的缩影。
“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黄爱青的话在激励自己兑现“十年约定”,也在激励更多吕梁人能真正用技能改变自己,改变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