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汾阳大地仍萦绕着核桃丰收的余韵。虽已过白露采收期,漫山核桃林间仍留存着劳作的痕迹,晾晒场上的核桃仁泛着温润光泽,浓郁的核桃香依旧在空气中飘荡。作为拥有2000多年核桃种植历史的“中国核桃之乡”,汾阳市立足独特地理优势与深厚文化积淀,以千年古树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羽翼,让传统核桃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
在杨家庄镇南偏城村的山坳间,一株历经700余年风霜的核桃树堪称“活文物”——这棵栽植于公元1350年的古树,2007年经国家质检总局鉴定为当地“核桃树龄王”,如今依旧枝繁叶茂、年年挂果。“你看这树干的纹路,都脱皮好几层了,树芯是空的,钻进去能站三四个人。”村民裴应海抚摸着树干感慨,这棵古树不仅见证了汾州核桃的栽培史,更成了村里发展产业的“精神坐标”。
“这棵古树每年能产核桃近20斤,近几年每斤售价约150元,还得提前预订。”南偏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殷国安道出高价的缘由:一是树龄悠久、稀缺珍贵;二是果实营养价值高,口感自带清甜,与普通核桃差异明显。
在这棵古树的“引领”下,南偏城村已形成5000余株百年核桃古树组成的生态林带,成为当地独特的产业景观与文化符号。
作为地理标志产品“汾州核桃”的核心产区,南偏城村坐拥边山丘陵区的天然优势——9800余亩耕地中,林地占比超七成,土地肥厚、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孕育出的核桃以个大皮薄、种仁饱满、色泽淡黄、香脆无涩的特点享誉市场,让村子赢得“汾州核桃第一村”的美誉。
“老一辈靠核桃树糊口,现在我们靠核桃树致富。”裴应海说,过去交通不便时,天津、壶口等地的客商就会专门上门订货;如今产业升级,村里联合科研单位筛选出“晋龙一号”“晋龙二号”两个优良品种,果型美观、口感出众,售价比普通品种高两倍,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全国劳模王厚富是村里的“核桃技术带头人”,在他的带动下,南偏城村的核桃种植技术不断升级,培育的核桃接穗因品质过硬,远销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无论种在山梁沟壑还是异地他乡,都能茁壮成长、丰产增收,成了村里的“金字招牌”。
“既要守护好老古树,更要发展好新产业。”殷国安介绍,村里一方面传承老一辈的管护经验,加强古树日常养护,严禁砍伐破坏,让“树龄王”“将军树”“丰产王”等名木古树永续生长;另一方面通过品种优化、高接换优、科学修剪等举措,提升核桃品质,还成立南偏城村农工贸有限公司,开发核桃仁、枣仁派等深加工产品,注册专属品牌,让“小核桃”实现高附加值。
针对传统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村里还搭起农产品电商直播间,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当主播,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向全国消费者推介“老树核桃”及特色农产品,推动区域核桃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如今,南偏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民们靠着“摇钱树”日子越过越红火,正朝着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让汾州核桃香飘更远,让乡村振兴根基更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