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娟娟 通讯员 陈思然)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我市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为突破口,聚焦“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突出问题,通过创新机制、强化监督、优化服务,构建起“全链条闭环管理+制度刚性约束+数字赋能增效”的长效监管体系,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共性难题,构建“三位一体”问题化解机制。针对执法标准不一、趋利性执法等共性顽疾,我市建立“线索征集—分类处置—整改反馈”全链条闭环机制,联合12345热线、信访局、工商联等平台,开通线上线下问题线索“直通车”。创新“四查四看”工作法,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对问题实行“红黄蓝”预警管理,整改率达96.8%。截至9月底,全市涉企行政执法检查频次同比下降34.6%,退还企业罚款及保证金112.8万元,惠及企业1348家,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强化制度刚性,筑牢规范执法“四梁八柱”。以制度创新破解执法随意性难题,累计出台各类的制度规范120项,实现执法行为“有章可循”。一是制度体系规范化。创新建立“1+9+N”工作体系,市司法局、市场监管局、交通运输局、应急局等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分别制定出台各自领域行政执法管理办法,细化办案步骤,从源头规范执法行为。二是监督协作长效化。构建“监督+协作”双轮驱动模式,强化部门协同,发动社会共治,推动执法标准化。三是行业治理法治化。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施策,细化执法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破解基层执法难题。
创新工作机制,激活营商环境“一池春水”。我市以数字化转型和政企互动为突破口,推动执法效能与企业获得感双提升。一是数字赋能提效率。优化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审核、公示流程,依托市、县两级政府网站开设涉企行政执法行动专栏,实现检查主体、计划申报、审批、公示“一网通办”,推广“扫码入企”制度,市交通运输局通过移动终端备案检查活动,执法过程可追溯率100%。二是服务升级优环境。设立“企业安静期”制度,每月1-10日原则上不入企检查,实施“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三是政企协同强互动。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18个,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长期以来,我市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稳增长稳预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以法治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提升服务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实现了执法效能提升、企业负担减轻、市场活力迸发,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硬内核”,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