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罗丽) 近日,在位于交城县城北的一所名为“臻品阁”的工作室里,几名妇女围坐在一张长桌前,埋头忙着手里的活计。桌上是画稿、剪刀、布头、棉花,普通的材料在一双双巧手的“雕琢”下,变成一个个呈现3D效果的堆绫作品零件。
“堆绫的精髓在于堆,把零件上好色后,按图纸组合,层层叠加粘贴后,作品就呈现出立体浮雕效果了。”说起制作工艺,交城堆绫第六代传承人张姣丽滔滔不绝,“慢工出细活,哪怕小到一朵荷花,也要经过画稿、拆分、编号、挑选布料、裁剪布料、填充棉花、包边、上色、组合、堆叠这10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吕梁,像堆绫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865项。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将非遗保护纳入市县两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财政与社会资本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并在全省率先颁布《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配套出台项目及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20余项制度文件,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呈现出数量递增、分布广泛的特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69项,市级195项,县级585项,中阳剪纸和孝义皮影更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达2062名,形成了“保护、传承、创新、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依靠于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为了让非遗薪火相传,我市通过多举措夯实非遗传承基础,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在人才培养上,累计发放市级传承人补助420万元,推动50余个非遗项目进校园,覆盖数万名学生,各县年均开展培训班20余期;在项目保护上,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力度,对濒危剧种年均开展公益性演出超400场,复排新编传统戏剧,首部儿童皮影动画电影《阿嚏历险记》公映,孝义木偶剧《红军娃》入选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石楼麦秆画等项目开发文创产品,实现“保护与活用”双赢。
基础建设同样扎实推进,全市建成吕梁非遗数字博物馆、1000余平方米市级非遗传习展示厅,7个县(市)建立非遗传习中心,300余处传习所(点)覆盖城乡,交城率先配置非遗数字化一体机,汾阳市排查整理非遗线索万余条,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硬件支撑。同时,系统开展非遗普查、记录与建档工作,出版《吕梁市非遗荟萃》等专著百余部,《孝义碗碗腔系列丛书》入选省委宣传部重点图书扶持计划,理论研究与数字化保护同步发力,让非遗“存得下、记得住”。
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更是美好生活的丰厚滋养。我市积极探索“非遗+”的特色路径,让非遗从文化遗产变为发展资源。“非遗+乡村振兴”方面,青塘粽子、柳林碗团等传统技艺实现产业化,临县青塘村以龙头企业带动150余户家庭作坊,2025年粽子产值达2亿元,柳林沟门前碗团年产值超4000万元并入选“中华名小吃”,带动上万人就业;“非遗+文旅”方面,56个非遗项目进驻景区,推出省级非遗旅游线路,打造交城庞泉沟、汾阳贾家庄等“康养休闲非遗之旅”线路,孝义三皇庙、交城磁窑村等成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典型;“非遗+产业”方面,开发51个系列323款文创产品,打造文水葫芦村、孝义杏野砂器村等14个非遗特色村,杏花村汾酒、汾州八大碗等项目形成特色经营,相关产业带动20余万人就业,走出“小规模、大群体、共致富”的发展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面向未来,我市明确后续方向,将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传承人市场与创新意识,对濒危项目开展抢救性记录,推动潜力项目品牌化,推动非遗融入现代教育、全域旅游与特色产业链,增强非遗内生发展动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