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一生的日子。这一天,我被吕梁日报社派驻到帮扶镇临县招贤镇,以一名驻村工作队员的身份开启一段难忘的人生之旅。
驻村的日子,如同一场深刻的田野调查。这片土地,既蕴藏着深厚的潜力与淳朴的温情,也背负着发展的焦虑与转型的阵痛。这份沉甸甸的“看见”,让我更加迫切地想要去探寻:乡村振兴的出路在哪里?希望又在哪里?我欣喜地发现,改变正在发生,而推动它的,是三重交织共振的强大力量。
在临县城庄镇五和居社区,我采访到市委政研室派驻的第一书记崔剑,见证了一场关于“土疙瘩”变“金疙瘩”的生动实践。
五和居社区家家户户传承着做“摊黄”的老手艺。然而走进社区之初,崔剑看到的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却“各自为战”的散沙局面。村民们手艺虽好,却困在“自产自销”的窠臼里,品质不一,销路狭窄,效益微薄。该如何让这流传百年的“舌尖上的乡愁”,成为撬动共同富裕的杠杆呢?
崔剑的笔记本,成为了他战斗的“武器”。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走访心得、市场分析,还有那至关重要的37次配方调试笔记:“黄米新陈比例3:7,水温45℃,搅拌时长15分钟……”在社区农房改造的简陋研发室里,崔剑和由村民代表、食品专家组成的“研发小组”常常鏖战至深夜。每一次配方调整,都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挑战。历经反复试验与改良,最终,“传统风味、低糖健康”的摊黄新品成功定型,既留住了乡愁味,又契合了市场需求。产品升级后,崔剑又通过电商平台、文旅融合等渠道,让五和居摊黄走出大山、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更关键的是,这种“联合研发”模式贯穿产业全链条,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内生动力被彻底激活。随后,崔剑将摊黄的研发经验,成功复制到党参、钱钱等当地特色农产品上,实现“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如今,在吕梁山上,崔剑用智慧、汗水与担当,书写着党建引领产业兴、乡亲携手奔共富的动人篇章。
而在招贤镇雨点釉宇方陶艺有限公司幽暗的作坊里,我邂逅了另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市级非遗“雨点釉”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新平。
张新平已与泥土和釉料打了数十年交道。在采访中,他亲自向我展示这项绝技:揉泥、拉坯、修坯……数十道工序,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马虎。而最关键的,是那神秘釉料的配制与施釉。张新平的眼神在那一刻变得无比锐利,他屏息凝神,手腕稳定如磐石,将釉水均匀地淋在素坯上。他告诉我,这釉料的配方、施釉的厚薄、窑温的控制,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那神奇的“雨点”结晶便无从显现。
当历经数小时的高温淬炼,窑门缓缓开启的瞬间,真是光华夺目!在窑火明灭的光影里,张新平摩挲着一件刚出窑的雨点釉茶碗,目光深邃而坚定。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刘记者,这在外人看来是苦咧,是寂寞。可搁咱这心里头啊,守着这窑火,守着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这点‘神迹’,是责任,更是福分呐!几十年了,失败过无数次,釉料废了一窑又一窑……但从没想过放弃。为啥呀?因为热爱它骨子里的美,更因为,不能让这传承了千年的‘雨点’,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保护好它,让它传承有序,发扬光大,这就是我的命。”张新平,这位沉默的匠人,用一生的坚守与热爱,守护着招贤的文化根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独一无二的灵魂与魅力。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的筋骨、文化的灵魂,更需要社会的爱心温度。去年寒冬,我亲身参与并记录了一场在招贤镇立新庄村涌动的爱心暖流——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开展的“暖冬行动”。
迎着冬日的严寒,当志愿者们将整整13样精心挑选的春节过冬物资,一一递到独居老人手中时,老人那枯瘦的、布满斑纹的双手,紧紧地握住了志愿者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浑浊的眼眶里,蓄满了泪水,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哽咽:“谢谢……谢谢党和政府记挂着俺们……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呐!这天是冷,嘿嘿,可这东西捧在咱手心里,哎呀真是暖到心窝子里去了……这个年啊,过得踏实!”老人脸上绽开的笑容,和那紧握的双手传递的温度,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泥土的脉动,深沉而有力。它激荡着第一书记崔剑开拓创新的铿锵足音,它流淌着张新平守护根脉的永恒光芒,它也汇聚着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那样汩汩涌动的社会暖流——这,正是我在驻村路上亲历、见证并为之深深震撼的“振兴三重奏”:产业为筋骨,文化铸灵魂,爱心聚温度。
作为一名拥有记者与驻村干部双重身份的亲历者,未来,我将继续深深扎根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用镜头捕捉变迁,用文字传递力量,记录下更多吕梁大地上动人的乡村振兴故事,汇聚起更磅礴的关注与帮扶力量!因为,正是这产业、文化、爱心交织共鸣的“三重奏”,才能最深沉地叩响乡村大地的脉搏,最有力地奏响吕梁全面振兴的时代强音。我愿继续为这光荣的征程,奉献一个新闻工作者全部的光和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