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23年的5月底,我走进了柳林县李家湾寄宿制小学。刚进校门,校长赵霞云就热情地迎了上来,简单寒暄后,便迫不及待地给我介绍这所学校。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校园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处处渗透着节日的鲜活和绚丽。读书声、歌声、笑声此起彼伏;一群孩子们跑过走廊时,一声声清脆的“校长好、老师好”,瞬间让整个校园都温柔了起来,赵霞云挨个回应,眼角满是欣慰。
作为一名习惯用镜头记录的记者,总想着从哪里开始找些“新闻亮点”,可一路走着,总是被校园里的“日常细节”绊住脚步——这些细节,比“亮点”更加动人。
到了午餐时间,我把镜头先对准了食堂。出发前我还担心,乡村小学条件有限,画面会不会影响视频质量。可一进食堂,我再次被这所学校打动了:饭菜的香气扑鼻而来,食堂阿姨们都系着干净的围裙,橱窗里的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这,还是一所农村学校该有的模样吗?
“一周五天,有蛋有奶、有菜有肉,还有孩子们最爱吃的鸡腿,顿顿不重样,关键还免费。”赵霞云这样不紧不慢介绍着。
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必须保证每天所需要的营养——这不是什么“特色宣传”,而是学校每天都在兑现的热气腾腾承诺。看着孩子们捧着饭盒大口吃饭的模样,我顿时懂了:在这样一个郊区学校,对很多父母在外务工的孩子来说,这一口热饭,不只是温饱,更是一种内心的踏实。
赵霞云校长还给我讲到这样一个细节:说学校每天都会把孩子们吃过的剩饭剩菜送到流浪狗基地,给流浪小动物一份保障。那一刻,让同样喜欢小狗的我,瞬间对这个相貌平平却总是笑眯眯的校长多了几分敬佩。
午饭后,我的镜头跟随孩子们回了宿舍。生活老师正在安顿低年级的孩子午休,我注意到,每个孩子的床铺上都放着一个毛绒玩偶。生活老师和我说:“孩子们小,离开家容易想家,有个小玩偶陪着,他们入睡时心里能踏实点。”
一旁的赵霞云校长告诉我,生活老师工资并不高,但是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喜好,她记得比自家的事还清楚。学校里很多孩子要么是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要么就是单亲家庭,这些孩子们在学校看似很独立,但他们小小的内心里其实什么都懂,也渴望家人的陪伴。
快上课了。校园回归了平静。而我的心却怎么也静不下来。
来到了教学楼,赵霞云一直陪着我们。看着教室里的桌椅板凳摆放得整整齐齐,地面一尘不染,她边走边说“不管是几年级的孩子,这些基本的卫生打扫从不让老师代劳,都是他们自己动手。”
我确实看到了,也感受到了:那些城市小学里家长和老师一手“包办”的事,在这里却是孩子们的常态。
当我看到一个只比课桌高一点的小女孩,费力却认真地拖地时,我按下了快门。这样的画面真的很难不让人为之动容。
拍摄完成了,赵霞云径直把我领到了她的办公室。一个不大的柜子里,放着好几袋零食。她说,有的孩子没吃饱饭,有的孩子想家了,就过来拿点零食,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在说这话时,她的眼里分明多了几分藏不住的幸福。
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在这里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距离:校长能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知道谁挑食、谁爱闹、谁发烧感冒,谁想爸爸妈妈了;老师会把学生短缺的生活用品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在这里,“了如指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老师们把每个孩子都捧在掌心里的暖爱。
采访结束后,一位家长跟我说:“我们把孩子交给赵校长,我们放心!”是啊,对于忙着生计在外务工家长来说,这所学校是“托底”的依靠;对远离父母的孩子来说,这里就是第二个家。我问赵霞云:“你这么辛苦,连自己的孩子都顾不上管,图的是什么?”她的回答特别简单但很硬气,她说:“我就想办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这句话没有豪言壮语,却比任何承诺都有更有力量。
我的镜头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平凡但有温度的细节。这所城郊寄宿制小学,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最朴素最坚定的行动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被关注、被爱着;是让父母放心,让孩子安心;是一群人用初心,为孩子们搭起的爱的暖巢。
当我们还在寻找好故事的路上时,一回头却发展好故事早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的镜头中。今天,我想说,最好的故事从不在聚光灯下,而在这样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日常里,在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里,在孩子们纯真的笑容里。当我把这些画面剪进视频,评论区里有人回复道:“这样的学校太珍贵了。”
那一刻我知道了,原来,最打动人的,永远是真实的温暖,是纯粹的初心。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不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李家湾小学,更想让大家看到:在我们身边,有太多像赵霞云校长这样的教育者——他们守着一方校园,护着一群孩子,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自己的心愿,融进了每一顿饭菜、每一次陪伴、每一句叮嘱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