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文明就诊需有规则

□ 王雅妮

去医院看病,本是为了缓解病痛,可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糟心经历:就诊室门一打开,不管叫没叫到号,就有好几名患者立刻涌进去,有的站在医生桌旁探头听,有的直接插话提问,正在就诊的患者只能尴尬地停下话头,连说隐私病情都得小心翼翼。这种不按叫号排队、挤占就诊空间的行为,不仅让其他患者感到不适,更破坏了就医秩序。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部分患者规则意识薄弱,抱着“挤着才能看快些”“多听一句不吃亏”的心态,觉得叫号排队太死板,忽视了公共秩序和他人权益;另一方面,医院的管理引导也存在缺位,有些门诊叫号系统声音不清晰、屏幕显示不显眼,患者担心错过号,只能守在就诊室门口;还有些医院等候区缺乏足够的座椅、没有明确的引导标识,也没有工作人员及时劝阻违规行为,让混乱现象愈演愈烈。此外,就医资源紧张带来的焦虑感,也让一些患者失去了耐心,总想抢在前头。

规范就医秩序,需要患者、医院和社会形成合力,既要有规则约束,也要有温度关怀。对医院来说,要把硬管理做到位。首先要优化叫号系统,采用语音播报、电子屏幕滚动、短信提醒三重通知,让患者在等候区就能清晰知道就诊进度,不用扎堆守在门口;其次要加强现场引导,在门诊安排足够的导医人员,及时劝阻拥挤行为,对老年患者等特殊群体耐心讲解叫号规则;同时可以设置就诊室隔离门或隔断,明确一医一患制度,从物理空间上保护患者隐私,让就诊环境更安心。

对患者而言,要多些换位思考。就医排队叫号,就像交通路口红灯停绿灯行,是保障公共秩序的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隐私保护,自己不按规则来,既影响他人也耽误自己。就诊时多些耐心,在等候区安心等待叫号,不随意闯入就诊室、不窥探他人病情,既是尊重医生的工作,也是尊重同为患者的陌生人。

就医秩序是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诊室里的空间虽小,却考验着每个人的规则意识和同理心。医院的有序管理、患者的自觉遵守,才能让就医过程更顺畅、更有温度。愿每个患者都能在尊重他人的同时,收获自己应有的诊疗保障,让“挤着看病”的乱象早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