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干工作要学会把握急缓“度”

□ 岳旭强

干事创业跟做饭是一个道理,火候抓得准,事情才能办得漂亮。炖肉得小火慢熬才入味,炒青菜得大火快炒才脆嫩,干工作也是这个门道,该快的时候不拖沓,该慢的时候不急躁,分寸拿捏对了,才能出实效。对党员干部来说,工作里的快与慢、急与缓,从来不是简单的速度问题,而是考验真本事的“试金石”,更是检验是不是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实在活儿。只有把“火候”摸透,该冲就冲、该稳就稳,才能让各项工作顺顺利利、越干越好。

摸准“火候”,先得分清事情的急缓。工作有轻重缓急,火候也得跟着调整。遇到急事要事,比如社区突发停水停电、独居老人急需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的紧急审批,要是慢慢悠悠、拖拖拉拉,机会就跑了,小问题也可能变成大麻烦。这时候就得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用最快的速度把事情办到位,把风险化解掉。可要是面对那些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儿,比如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工作,就不能急于求成、想着一口吃成胖子。这些事得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干,像水滴石穿那样坚持下去,才能见长效。分清急和缓,工作才不会乱了套,也不会掉链子。

掌好“火候”,还得平衡好快与慢。快有快的用处,慢有慢的道理,两者不是对着干的,而是能互相帮衬。光想着快,做事毛躁大意,看似效率高,其实全是漏洞隐患;可一味求慢,墨守成规、不愿往前赶,又会错过好机会。真正会干活的,都是该慢的时候沉下心,该快的时候不含糊。比如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前期得慢慢琢磨,挨家挨户走访老人和家属,摸清大家需要上门护理还是日间照料、喜欢什么形式的文娱活动,把方案定得妥妥的;一旦开工,就得抓紧时间赶进度,让老人早点享受到贴心服务。再比如制定辖区惠民补贴政策,得慢慢打磨,多开几场居民议事会,听听低保户、残疾人等群体的真实想法,反复核对补贴标准和申请流程;可政策定下来后,就得赶紧通过社区公告、网格员入户讲解等方式传开,简化审批环节,让符合条件的家庭早点拿到补贴。快慢平衡好了,工作既有效率,又有质量。

说到底,工作“火候”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满不满意、符不符合实际情况。不顾老百姓需求瞎忙活,再快也没用;脱离实际情况光等着,再“稳”也是不作为。党员干部干工作,得多听老百姓的声音,看看大家是不是真需要、认不认可;也得摸清实际情况,看看社区配套条件允许不允许、符合不符合群众生活规律。不盲目冒进搞“一刀切”,也不懒懒散散等着靠着,始终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实实在在干事,才能把力气用在刀刃上,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大家的检验。

拿捏工作“火候”,里面藏着干活的门道,更能看出干部有没有真担当。新时代里,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繁重的工作任务,党员干部得练好“看火候”的本领,用灵活的思维谋全局,用精准的办法解难题,在快与慢、急与缓之间找对平衡,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让每一项事业都像精心做的饭菜,既好吃又有营养,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让发展之路走得稳、走得远。